高爾基是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一種途徑;現在心靈雞湯類書籍多不勝數,而真正值得我們反複去讀的書并不多,接下來我們一起和民族文化來看看,值得我們一生反複讀的書籍!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百萬字的小說。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複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衆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曆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創作背景
《平凡的世界》是從1975年開始創作的,而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文化背景是各種文學新思潮風起雲湧,現代派、意識流等文學觀念風靡一時,文學創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變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與此相反,傳統現實主義創作卻受到“冷落” 。甚至有批評家認為,路遙的另一部小說《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是落伍的,但路遙仍然堅持創作完成了這部小說。
路遙三年準備、三年創作,為了擴充視野、掌握資料,他進行了大量的閱讀,包括近百部長篇小說,前後近十年的報紙以及其他相關書籍,過着“早晨從中午開始”的生活,同時,他還奔波于社會各階層體驗生活。
第一部初稿的寫作是在一個偏僻的煤礦醫院開始的,從他的創作随筆《早晨從中午開始》可以看到他對文學事業執着的信心和付出的代價:“寫作整個地進人狂熱狀态。身體幾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種純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變為機器人性質”。
第二部初稿的寫作是在黃土高原腹地的一個偏僻小縣城進行的,因為生活沒有規律,路遙身體嚴重透支,最後病倒了。後來吃了百餘副湯藥,身體略有恢複,他依靠一股精神力量,繼續寫作。第三部的初稿改在榆林賓館進行。1988年5月25日,路遙終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創作。
作品主題
《平凡的世界》是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讴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與《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動力。描寫苦難的新時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難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的作家卻并不多,路遙當屬其中之一。
這部小說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美好心靈與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作品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紮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但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孫少安是立足于鄉土矢志改變命運的奮鬥者;而孫少平是擁有現代文明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中國社會普通人人生奮鬥的兩極經驗。
《平凡的世界》還傳達出一種溫暖的情懷。一是作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對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極大的尊重和認同。不要說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極人物,如鄉土哲學家田福堂,遊手好閑的王滿銀,善于見風使舵的孫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
二是作品處處展現溫暖的親情與友情,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小說。小說中有大量關于人間親情的描寫,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孫玉厚一家了——孫玉厚勤勞樸素、忍辱負重;他的兒女孫少安、孫少平、孫蘭香等自強自立、善解人意、善于幫助别人。小說還書寫了美好的同學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鄉鄰之情等人間美好的情感。
三是作品中的愛情寫得很美,被賦予無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間。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無性不成書”的長篇小說創作風氣中是難能可貴的。如孫少平和田曉霞在杜梨樹下近乎柏拉圖式的戀愛,就寫得很純美,讓人為之感動。
這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内涵,正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這樣的小說對底層奮鬥者而言,無疑具有“燈塔效應”,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産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的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