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吸收多種戲劇精華,歌仔戲的發展

吸收多種戲劇精華,歌仔戲的發展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9-29 09:15:47

  歌仔戲是起源于台灣本土的地方戲曲之一,它的産生和發展與福建閩南地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并且歌仔戲還吸收了諸多戲曲的精華,發展成内容豐富的新劇種。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歌仔戲文化中去看看它的發展吧。

  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戲曲及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歌仔戲在發展過程中吸收北管、南管、九甲戲和民間歌謠等音樂曲調,引進京戲的鑼鼓點和武打動作,使用北管曲牌、服飾、妝扮和福州戲的軟件彩繪布景,并且援用各劇種的戲碼、身段、道具、樂器,發展成一種兼容并蓄内容豐富的新劇種。

  本地歌仔原本隻是傳統民間迎神賽會場合業餘子弟的表演活動,相傳第一個歌仔戲子弟團為“清和音”,後來又有“清和社”與“同聞樂”的成立。歌仔戲形成後,因其唱詞與念白均使用閩南白話,一般觀衆易于理解,且其音樂曲調都是民間耳熟能詳的音樂,劇情亦是民間所熟悉的故事,因此迅速從宜蘭流傳至台北,于是産生職業性戲班,爾後更有客籍人士演唱客家語言的歌仔戲,歌仔戲便流傳全省各地,成為當時台灣最盛行的地方戲曲劇種。

  1925年廈門“雙珠鳳”戲班曾聘請台灣藝人矮仔寶至廈門傳授歌仔戲,翌年“雙珠鳳”改演歌仔戲,而後廈門地區紛紛成立“歌仔館”,演唱歌仔戲;而台灣的歌仔戲團亦陸續前往閩南地區公演,歌仔戲自此風行于閩南地區。除大陸地區外,歌仔戲亦流傳于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等閩南移民居住地區。

  1937年中日戰争爆發,日本政府在台灣厲行“皇民化”政策,禁止台灣傳統戲曲演出,當時歌仔戲就以“台灣新劇”、“皇民化劇”或“台灣歌劇”之名,穿着時裝,将朝廷改成公司,皇帝改為董事長,宰相改成總經理,文武官員改為職員,以留聲機代替被禁止的文武場,換湯不換藥地演出,或轉移至鄉間繼續表演。

  同一時期,歌仔戲在閩南地區亦遭國民政府禁演,于是龍溪的劭江海、林文祥等藝人乃将歌仔戲曲調改編為“雜碎仔”調,美其名為“改良調”,歌仔戲則改稱“改良戲”;由于流行于芗江流域,一九四九年後,就改稱為“芗劇”,但廈門地區則仍稱為歌仔戲,因此大陸地區的芗劇其實是由台灣之歌仔戲發展而成的。

  國民政府遷台之後,鑒于傳統戲曲與地方民間生活息息相關,乃大力整饬,寄望将之變為宣傳反共政策的工具,1950年台灣歌仔戲改進會于焉誕生。同年呂訴上提出創作劇本《女匪幹》,洽請台北市“藝華龍鳳社歌仔戲團”排演,次年又提出《延平王複國》及《鑒國女俠》等劇。

  1952年,台灣地方戲劇促進會成立,但該會成效有限,野台歌仔戲團根本未使用台灣地方戲劇促進會所編的劇本。其實,地方傳統戲曲生于民間,長于民間,将之視為政治宣傳之工具,對戲曲本身造成莫大的傷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