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什麼是創新?人們對“創新”二字可能總是存在誤解,創新的意義可能不在于新技術的發明,也不在于價值或利潤的生産。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創新?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所謂創新策略又有什麼樣的表現?本文作者做了解答,一起來看一下。
熊彼得說:“沒有創新,就沒有利潤。”
他認為企業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它能通過某些創新活動,降低社會的交易成本。那些完全沒有創新,卻依然活着的企業,它們賺的都不叫利潤,而是社會付給它們微薄的管理者工資,并且是随時可以被替代的。
如今,“創新”已經跟“戰略”一樣,變成了一個模糊不清的詞,指導着人們去幹一些模糊不清的工作。最後失敗了,再得出“創新風險太大”這類令人沮喪又不知該如何反駁的論調……
是什麼導緻了這樣的情況?
結合最近的見聞與思考,我認為這離不開人們對創新存在的3種誤解:
一、創新≠尖端技術
- 認為創新必然涉及行業内的尖端技術;
- 認為隻要做出了“新東西”就叫創新;
- 認為隻要創新有價值,就能獲得利潤。
就創新而言,令我印象最深的案例,并不是什麼芯片、衛星之類的高精尖科技産品,而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集裝箱。
即使在70年前,這種鐵箱子也不是一個需要很高的技術才能生産的東西。至少,它的技術含量無法跟當時上千噸的貨船相提并論。
然而,正是因為集裝箱的出現,整個遠洋貨運業才得以生存至今。
上世紀50年代,一個普遍的觀點是:除了超大型貨物,遠洋貨運業将逐步被航空業取代。
在當時,海運的成本極速上升——各大港口變得擁擠不堪,輪船無法進港,越來越多的貨物隻能堆積在港口等待裝船,港口裡的偷竊現象也日益嚴重。
船運業當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它們便着手研制航行速度更快、更省油、需要更少人員就能操作的貨船(也就是降低貨船在海上的運輸成本)。
但事實證明,這是個再怎麼努力也基本不會産生結果的方向……因為輪船屬于資産設備,對所有資産設備而言,最大的成本其實是閑置成本,也就是輪船堵在港口時産生的成本。
一味的建造性能更好的貨船,雖然能降低一部分運輸成本,但也加大了資産設備本身的成本。
這就是個特别尴尬的局面……
直到後來,一位名叫馬爾科姆的汽車運輸公司老闆發明了集裝箱(也就是可以從貨車上拆下來的鐵箱子),才徹底解決了航海業的成本問題。
集裝箱最大的特點是可以“預裝”——它不需要等到船來了,才把各種貨物按照各種複雜且多樣的要求進行裝卸,而是早就在地面裝好了,船來了直接“拎箱上船”。
至于航運公司,它們隻需建造更适合裝集裝箱的貨船(不就是大平闆嗎),以及一些配套的滾裝滾卸的簡單技術即可。
正是因為這些“簡單”的改變,在之後的30年,整個航運業的年貨運量提升了5倍,總成本下降了60%。輪船在港口的停留時間縮減了75%,擁擠和偷竊現象也大為改善。
通過集裝箱的例子可以看出:創新不一定涉及尖端的技術。有時甚至不涉及任何技術。
更典型的例子是分期付款——農業設備廠商希望農民來買收割機,但農民的可支配财産都特别少,一次性拿不出這麼多錢。所以,這些賣收割機的人就發明了分期付款,農民就有了購買力。
話說回來,為什麼很多人願意把創新的希望寄托在業内的技術層面?
因為這确實是既能獲利,又能出名的創新類型,就像埃隆馬斯克。
但是,依賴技術研發的創新,普遍需要很長的時間跨度,且不确定性極高。不管是自動化生産、電子計算機還是赤藓糖醇,從“被相關行業關注”到真正的産品應用,都是20年以上的。
這就是為什麼德魯克會把以“新知識”為基礎的創新排在“7大創新機遇”的最後一名。
二、新東西≠創新
翻開你的筆記本,或者去國家專利局的官網,你會發現無數智慧的成果。這些東西算不算創新呢?
絕大部分都不是。
據統計,雖然我國每年有幾十萬件發明專利(去年更是高達53萬),但其中專利收益能覆蓋申請成本的,連1%都不到。
按照德魯克的說法,它們絕大部分隻能算“聰明的創意”,并不是真正的創新。
什麼叫創新?
就拿三點式安全帶來舉例:其實早在1951年,美國的格裡斯瓦得(Griswold)就已經發明了三點式安全帶。
但這并不是創新,也隻能算“聰明的創意”。
雖然它的安全性能比“沒有安全帶”和兩點式安全帶要高得多,但幾乎沒有哪個汽車公司和乘客願意使用它,主要因為太麻煩了——安全扣設置在座椅中央,上扣和解扣極其不方便。
真正能算創新的,是後來沃爾沃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也就是現在我們常見的那種。
但值得注意的是:單純一個安全帶,也不是創新。創新不是某個東西,而是一系列有成果的活動。
如果沒有1967年沃爾沃發布的《28000起事故報告》,以及後續一系列宣傳教育,那安全帶隻能是少量車裝配,更少人使用的一根帶子而已。(到現在還有不少人不系安全帶呢)
相似的,如果當初本田的Super Cub在美國沒有幸運地找到體育用品店這個渠道,而是去傳統的摩托車經銷渠道,它可能一輛都賣不出去,更無法成為創新的典範。
當然,上文的案例,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都是值得稱贊的。至少它們設計的目的都很明确,且都站得住腳。
然而在我們身邊,出現更多的是一廂情願的、為了創新而創新(可能是過于偏信定位理論中“不同勝過更好”這句話吧)。
比如之前我去某定位線下課接觸到的,一個做狗糧的案例。
它号稱開創了一個新品類,叫“軟狗糧”,主打的賣點是“易消化”(軟的易消化,的确符合人類的認知),售價是比高端進口糧稍微便宜一點,從價位來看也算是中高端吧。
這家企業在當時還是個明星案例,因為上課的大多是傳統行業嘛,而這家企業在新興的短視頻領域做得相當不錯——在基本沒有付費推廣的情況下,做到了抖音10億級的播放量,千萬級的粉絲。
然而,不管是淘寶還是有贊,他家狗糧的銷量卻少得可憐,累計都沒破千(當時沒截圖,現在都找不到了,應該是下架了)。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主要就兩個問題:有多少人在買狗糧的時候,主要在考慮消化問題?另外,如果隻是為了“易消化”這種偏低層的基礎需求,又有多少人願意為之付出高價呢?(軟狗糧?我個人感覺聽起來像受了潮的狗糧)
相比之下,某些進口狗糧根據不同的犬種、犬齡來進行細分,或者直接套用人類食品的“有機”“新鮮”等“高端”概念,狗主子更願意買單……
話說回來,什麼才叫創新?
開創新品類,發明新東西都不叫創新,創新其實是以結果論英雄的——确實提升了顧客價值(提升利益/降低成本)的一系列活動,才能稱之為創新。
那該如何預判一項活動能否提升顧客價值呢?
這個問題看似很難,但經過大半年的反思和總結,我發現其實也簡單得出奇——你隻需觀察他們以往的行為(比如使用競品的行為),并搞清該行為的背景和動機,假如你的産品在該背景下能更好地滿足這個動機(提升利益/降低成本),那就是有價值的。
所以還是回到那個問題——顧客為什麼買?為什麼用?這是值得所有營銷人和企業家思考一輩子的問題。
三、有價值≠有利潤幾乎每個創業者都會被問到類似這樣的問題:假如騰訊抄了你,你該怎麼辦?
是的,很多企業的确在做有價值的事,客戶也願意為之買單。但是,你能做的可能别人也能做,尤其是行業領頭羊。
如何才能保證你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
克裡斯坦森在《創新者的解答》中,将創新分成了兩大類——延續性創新(sustaining)& 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
延續性創新是指:為滿足主流市場裡高端客戶最重視的需求而進行的創新。比如天貓,它就是針對高端客戶對于正品和售後服務的需求而進行的創新。
而破壞性創新是指:以更低的成本滿足主流市場裡低端客戶的需求,或直接開發新市場所進行的創新。比如拼多多采取的就是典型的低端市場破壞性創新,而得物是典型的新市場破壞性創新。
克裡斯坦森認為:對領頭羊來說,進行延續性創新是确定性很高,且非常有利可圖的事情。因為需求是現成的,高端客戶的付費能力也可以想見。
在延續性創新的市場中,尤其是在市場的成長期和成熟期,後來者幾乎沒有勝算,也不存在所謂“在局部區域先發制人,占領用戶心智”這種說法,因為領頭羊有足夠的動力和優勢去占領這些市場。
上世紀80年代IBM和柯達進軍複印機行業的例子就很典型——論财力,它們都比施樂強N倍,但在高速複印機這個延續性創新的賽道中,全都敗給了施樂。
但破壞性創新不一樣,由于它的目标并不是主流市場,更不是主流市場中的高淨值客戶,所以很容易被領頭羊忽略。領頭羊自己也很難掉過頭來——這跟它原有的價值體系不符,甚至相互對立。
比如佳能後面就靠桌面複印機(性能更低,但更便宜、更方便的複印機)擊敗了施樂。
另一個生動的例子是圓珠筆。
早期的圓珠筆寫到2萬字基本都會漏油,各廠商也都費盡心思提高質量,以期減少漏油的現象。在那時,如果誰家的圓珠筆能做到2萬字不漏油,誰就會被認為是高質量産品,并被市場所認可。
但是,這對技術的要求太高了,當時隻有瑞士一些主打“極緻工藝”的廠家才能做到,當然也賣得很貴。
直到後來,一位思路清奇的日本小老闆通過減少裝油量,将圓珠筆設計成“隻能寫1.5萬字”,就成功占領了廣闊的低端市場。
是的,創新不能隻靠線性思維。它不是那種“1份努力1份回報”的遊戲——當你拼了命把考試成績從80提到85分的時候,可能會發現窗外那個調皮鬼居然輕松拿了3萬分…
破壞性創新的本質就是破壞原有市場的遊戲規則,把本來重要的事變得不重要。
然而我們見得更多的是:拿對手建立的标準來給自己畫圈兒,甚至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永遠被别人帶着節奏跑。到最後明明很努力了,卻什麼也沒有。
完。
注:為使行文相對緊湊,本文隻是簡述了前人總結的普遍規律。但商業活動是複雜多元的,無法簡單歸因歸類——隻要有規律,就一定會出現“違反規律”的案例。為了解答可能出現的疑惑,我把一些“違反規律”的案例單獨放在下面,并嘗試作出解答。
1)如果說“在延續性創新的市場中後來者沒有勝算”,那當初京東是如何突圍淘寶或天貓的呢?
答:如果從全品類購物網的視角來看,京東确實是後來者,但好在并不算太晚——當市場還處于“不夠完善”的區間時,像京東這種采用交互式産品架構(自營 自建物流)的企業能以絕對的性能優勢(更好更快)局部碾壓采用模塊化産品架構(外包)的企業。
2)都說“10億微信—4億淘寶=6億拼多多”,那拼多多是否該算“新市場創新”,而不是“低端市場創新”?
答:拼多多既是低端市場,也是新市場,屬于綜合式破壞性創新。類似的還有泡泡瑪特,隻不過它的競争力很難持續而已。
關于上文提到的3種創新策略,這裡有一張表格可以參考:
最後聲明一點:雖然本文拿軟狗糧做了負面案例,但并沒有嘲諷的意思。彎路也是路,且行且珍惜。
本文由 @小雲兄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