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宗教文化:什麼是無神論

宗教文化:什麼是無神論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6-18 21:22:39

  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人相信宗教,而有人卻不怎麼相信鬼神。廣義上講,無神論是一種不相信一切鬼神以及靈魂的存在思想的總和。大家對于無神論并沒有那麼深入的了解。那麼,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無神論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宗教文化的角度來學習學習吧!

  無神論的定義:

  根據定義的不同,無神論可以分為強無神和弱無神論。強無神論明。

  确聲稱神不存在,類似于對無神論的狹義定義。很多情況下,無神論其實是指強無神論。弱無神論則類似于廣義定義下的無神論,即一切不是有神論的關于神的思想。這樣一來,弱無神論包括不可知論。無神論是僅僅指強無神論,還是應該包括弱無神論的問題存在很大争議。

  成為無神論者不需要任何諸如皈依或洗禮之類的儀式,因此對于無神論者不容易判斷。隻有少數聲稱自己是無神論者的人,一般可以肯定他們是無神論者。

  否定神、鬼迷信和宗教神學的理論,是一種認為神或靈魂是不存在的哲學思想。曆史上的無神論一般都提倡理性和科學,反對信仰主義和蒙昧主義,反對傳統宗教的精神束縛,讴歌人的尊嚴和自由,與“啟蒙思想”具有類似的性質和意義。一般說來,唯物主義者同時也是無神論者,無神論者常常是“自由思想家”的同義語。

  今天人們說的無神論一般是指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或一個與肉身無關的靈魂的存在。

  在西方國家,“無神論”一般都指“一種認為根本沒有超自然力量存在的理論”,而在中國大陸,一般的無神論者其實隻是不可知論者。在西方人來講,不可知論者隻是“沒有宗教信仰”。

  無神教的思想:

  從西周末年到春秋前期,奴隸制經曆了深刻的危機。周王與諸侯的矛盾,諸侯封國之間的矛盾,奴隸與奴隸主的階級矛盾,華夏族與戎狄夷蠻各族的矛盾,都尖銳起來,奴隸制開始了緩慢地向封建制轉變的過程。在這動亂與變革的曆史條件下,人們更加不敬天帝、不信鬼神、重視人事,從而形成了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的無神論思潮。

  ①不敬天帝我們講過,《詩經》中保存了這個時期被奴役者“不畏于天”、詛咒上帝的豐富材料。例如:“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這是說:你這個荒唐的上帝,本是下民的君主,而你這個兇暴的上帝,下的命令多不正确,有的篇章甚至大罵上帝反常,讓下民遭殃:“瞻印昊天,則不我惠。孔填不甯,降此大厲。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賊蟊疾,靡有夷屆。罪罟不收,靡有夷瘳。”這是說:我仰視天帝,它不給我恩惠,反而給我災害,使我不甯;國中到處不安定,士民都在受罪。你就像一群損害莊稼的害蟲,而且一直不停;你不收起陷害士民的羅網,這樣下去如何是好。這裡不僅怨恨上帝,而且批判起地上的統治者了。這些不敬之辭,在以前是不敢加于主宰者的,1979年竟然宣布了天的罪狀,說明人們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這一動搖、懷疑與批判的思想,是通向無神論的橋梁。

  人們不敬天帝,自然要不信天命。西周末年有不少人把“周将亡”的原因歸為天命。但伯陽父卻認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至于說到周朝為“天之所棄”,也不是有神靈主宰,而是因為“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國語》)。并非“天命所終”。這是伯陽父從地震災害引起經濟困乏方面講的。史伯在回答“周其弊(衰亡)乎”的問題時說;“王者居九畡(九州)之田,收經入(聚斂)以食兆民”,但是王背棄了“和樂”的原則,而強求“專同”(形式上的一律),“欲無弊,得乎”(《國語》)?失去“人和”不可能“無弊”。這是側重于政治方面講的。兩者都是從社會自身尋找王朝敗落的原因,而不歸咎于虛幻的天命。這是對有神論的初步否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