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時間的變化,每一個中國的傳統文化也随之改變,從最早的什麼都不會,到現在的什麼都齊全,其實除了每個人的經驗豐富意外,每一個戲劇的形态都在變化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傳統戲曲歌仔戲,曆史演變下的劇場形态是怎樣的。
可能感興趣》》台灣土生土長的劇中“歌仔戲”
劇場形态
歌仔戲從本地歌仔發展至今,已衍生多種表演型态,且每一種演出型态均各具特色。一般而言,歌仔戲之劇場型态有落地掃歌仔陣、野台歌仔戲、内台歌仔戲、廣播歌仔戲、歌仔戲電影及電視歌仔戲等型态。
落地掃歌仔陣
由閩南傳入台灣的歌仔(錦歌),在宜蘭發展成“本地歌仔”,爾後又模仿車鼓戲的表演型式,演出滑稽诙諧的漢族民間故事,随神轎遊行,稱之為“歌仔陣”。落地掃歌仔陣為歌仔戲最原始之演出型式,屬于歌舞小戲的表演,演出地點多在廟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随遊行陣頭行進至廟口廣場,以四支竹竿圍出表演區,就地演出。
野台歌仔戲
野台戲即為外台戲,多于廟口演出。野台歌仔戲為歌仔戲最普遍之演出型式。本地歌仔吸收其它劇種精華,并穿着戲服,粉墨登場演出,歌仔戲即成為大戲型式。野台歌仔戲演出名目大多與宗教活動有關,舉凡廟會、酬神、建醮及神誕等活動,多有野台戲的演出。
野台戲的特色為熱鬧而淳樸,由于演戲酬神是漢族民間表演活動之主因,是以儀式性勝于藝術性;且野台歌仔戲于正戲演出之前,必先表演一段“吉慶戲”,俗稱“扮仙”,目的在為民衆祈福,神人之間的關系于扮仙過程中,得到融合交會。
内台歌仔戲
内台歌仔戲是指戲院室内劇場演出的歌仔戲,采售票方式,屬于營利演出。《台灣省通志。藝術篇》:至民國四、五年間,辜顯榮向日人收買台北淡水戲館,改名新舞台,作為本省人之娛樂機構,其經理人見歌仔戲甚受人歡迎,遂出資設立新舞社歌劇團,在該戲院經常排演歌仔戲,而收取門票。是為本省第一團營業性質之歌仔戲班。而歌仔戲之分别為内外台戲,亦始自此時。由于内台歌仔戲為營利性質,舞台布景、燈光及服裝均較為講究,演出亦較野台戲嚴謹。此外,于公演之前,通常由演員穿着戲服沿街“踩街”,藉以吸引觀衆廣作宣傳,增加票房收入。民國四十四年間,為内台歌仔戲鼎盛時期,當時全台約有300個此類歌仔戲班,可見其繁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