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和少量類脂質成份的總稱。影響血脂代謝的因素包括基因、飲食、肥胖、運動、激素和年齡。高脂血症的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大類。@頭條健康聯盟
原發性高脂血症主要指參與血脂代謝的基因突變導緻的血脂異常,例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等。繼發性高脂血症是最常見的血脂異常,泛指因不良生活習慣、藥物和疾病等導緻的血脂異常。不良生活習慣包括不科學飲食結構(大魚大肉或非常低的脂肪攝入)、過多飲酒、缺少運動、肥胖等。另外,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低、腎病綜合征、肝髒疾病及某些藥物也可導緻血脂異常。
高脂血症有哪些危害:高脂血症的危害涉及心血管和非心血管系統。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膽固醇血症是動脈粥樣硬化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大中動脈一旦發生動脈粥樣硬化就可以出現腦卒中、心肌梗死、缺血性腎髒疾病,嚴重者可以發生猝死。此外,嚴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以導緻急性胰腺炎、眼底靜脈血栓等疾病。
醫院常做血脂檢查有以下幾個項目:
一、總膽固醇:為血漿中膽固醇的總含量,正常量的膽固醇對維持人體細胞功能,體内重要激素的合成等起重要作用。當它升高時,則容易沉積在動脈壁上,直接導緻動脈硬化的發生。科學研究證明膽固醇增高出現在冠心病發病之前,因此,膽固醇增高是動脈硬化、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
二、甘油三脂:它的主要功能是供給和貯存人體能源,維持體溫,使形體豐滿。它增高,可使凝血傾向增高,血栓産生機率增加,促使動脈硬化形成與發展,另外還可導緻脂肪肝及肥胖症。
三、低密度脂蛋白:它是載運膽固醇從肝髒送往全身組織的工具,過高是引起動脈硬化,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俗稱“壞”膽固醇x。血液循環中LDL-C水平升高,就會導緻脂質沉積在動脈壁、形成斑塊。随着斑塊逐漸增大,動脈管腔就會逐漸狹窄,供應器官的血流就會不足。這種情況發生在供應心髒的冠狀動脈,就會導緻心肌梗死。
四、高密度脂蛋白:它對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謝有作用,并可将周圍組織中的膽固醇轉運到肝髒,再由肝髒将膽固醇轉化為膽汁中排出,這個過程對防止膽固醇滲入動脈血管壁、預防動脈硬化的形成有極重要的意義。它過低則是誘發冠心病的因素。俗稱“好”膽固醇。在其衆多的功能中,HDL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清除血液循環中的膽固醇,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醫院化驗單上的血脂參考标準,因人而異
我們平常看到的血脂檢查報告單上标明的正常值範圍,僅是适合健康人群的标準。而對于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等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人群或未患有心腦血管疾病但具有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的人群,血脂參考标準與健康人群不同。這些人群即使化驗單上無箭頭,也不能掉以輕心。根據我國血脂指南,各人群的血脂參考标準如下所示:
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男≥45歲,女≥55歲)、吸煙、低HDL-C、肥胖和早發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
高脂血症的治療:
高血脂确診後,應首先進行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調整、生活方式改善以及影響因素之控制。在此基礎上,進行藥物治療。治療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防治結合,非藥物應用相結合。(2)據高血脂種類不同而辨型用藥。(3)冠心病患者的合适血脂水平應較低于正常人,盡早用藥,同時控制其它危險因素。(4)長效調脂藥,宜每晚服用一次。(5)用藥後,至少每3-6個月複查;血脂、肝腎功能等,随時調整用藥劑量,監測副作用。(6)持續服藥,以使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範圍内。
藥物治療近年療效肯定、運用最多的有兩類:(1)他汀類:常用藥有:辛伐他汀(舒降之)、普伐他汀及洛伐他汀等。(2)貝特類:常用非諾貝特、吉非羅齊等。他汀類抑制膽固醇合成,主要用于以總膽固醇升高為主及混合型高脂血症,即膽固醇與甘油三酯同時升高;貝特類用于以甘油三酯升高為主型。他汀類明顯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同時輕中度降低甘油三酯以及輕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療效肯定。
“定期抽血檢查”血脂體檢如何進行?
不同人群、不同年齡群體,測量頻次也是不同的。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和腦卒中患者,每3~6個月進行一次血脂檢測;易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肥胖、吸煙、有冠心病或腦卒中家族史、45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至少每年檢查1次,最好在醫生指導下定期檢查;健康人20歲以後,至少5年檢查一次血脂。
血脂會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波動,在檢查前應注意:
⑴檢查的頭一天晚上8點以後禁食,不禁水。檢查的頭一天晚上一定要休息好,否則會影響檢查的準确性。
⑵抽血前應維持原來規則的飲食,并保持體重恒定,不可在檢查的頭一天晚上參加宴會飽餐一頓或吃夜宵。檢查時不要服用某些藥物,如避孕藥、某些降壓藥物等。
⑶在生理和病理狀态比較穩定的情況下進行化驗,4—6周内應無急性病發作。
歡迎關注@心髒博士 用心養心,真心護心,用您能聽懂的話講述醫學專業知識
#夏季養生正當時# #中醫來了#@頭條養生 @頭條健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