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态導讀關注新農科、中國式現代化、線上消費、經濟外交、工匠精神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讨論。
【孫其信:培養農林緊缺人才,加快新農科專業布局】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全國新農科建設中心主任孫其信認為,提升農林學科專業建設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增強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必須拓展傳統農科專業内涵和外延,重構專業體系及知識結構,培養急需緊缺農林人才。《新農科人才培養引導性專業指南》為涉農高校加快新農科專業布局提供了指引,即涉農高校要以新農科專業建設為抓手,高質量推進新農科建設。一是涉農高校要加快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對接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布局新農科專業,增強學科專業設置的前瞻性、适應性和針對性。新專業的建設要充分結合自身師資隊伍、學科專業結構、經費保障、硬件設施等辦學條件。二是涉農高校要加強學科與專業的一體化建設,妥善地處理“新”“舊”專業的問題。力圖突破農科專業設置中存在的過專、過窄的特征,但在新專業的設置過程中,涉農高校要平衡好“寬”和“深”之間的度,不斷加強基礎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避免在改變專業設置過細問題的同時可能導緻的“寬而不深”的問題。三是國家應進一步完善農科專業動态調整機制。一方面要嚴格控制新專業布點,引導高校遵循規律、科學設置專業,避免一窩蜂追求熱點。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引導性專業設置指南動态調整機制,以切實體現和發揮“指南”的引領性與國家導向。
摘編自《光明日報》
江蘇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陳碩、郭廣銀表示,新時代10年,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進程。中國式現代化以社會主義為根本方向。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和根本方向,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首先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推進凝聚了磅礴力量;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斷推進,為廣大人民群衆帶來了看得見、摸得着、既利當下又利長遠的福祉。其次是堅定不移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緻力于通過自覺主動地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再次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中國式現代化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為重要目标,緻力于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協調發展,實現了對西方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的超越。最後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下,我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旗幟,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全球發展和全球安全,豐富了人類文明邁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
摘編自《人民日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工商大學王念、蘇諾雅、于明哲認為,應進一步鼓勵和促進線上消費創新發展,持續放大線上消費的新增效應,為擴大内需和促進消費注入更強勁和更持久動能。一是持續激發線上消費創新活力,搶占全球消費創新前沿。支持平台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引導和鼓勵平台培育消費品牌、提升流通效率、優化消費體驗、拓展海外市場。二是要營造市場主體公平競争、消費者保護有力的線上消費環境。放寬線上線下融合、商品服務融合等新領域市場準入和經營限制,完善監管制度規則。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完善知識産權保護制度,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争執法,建立健全與數字經濟時代消費新模式新業态發展相适應的消費者保護制度和監管機制。三是要提升中西部地區和下沉市場消費設施水平。加快完善适應中西部地區小城鎮和鄉村地區消費需要的多元化、融合化的商業設施和消費場景。進一步暢通農産品上行和各類商品下行通道,打通形成城鄉一體的消費體系。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營造消費新場景。四是要以提高消費能力為重點促進中低收入群體收入提升。擴大就業,推動更多技術工人、高校畢業生、進城農民工等群體進入中等收入行列。逐步擴大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對農民工和個體工商戶群體的覆蓋。五是要加快建設适應線上消費創新發展要求的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多式聯運、冷鍊、城鄉智能物流配送體系、智慧零售、社區商業、跨境電商海外倉等新型流通設施建設。加大5G網絡基站、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力度。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李巍表示,新時代我國經濟外交在多領域、多層次取得突破性成就并引發世界矚目,主要取得了幾大方面的成就。第一,對東南亞的經濟外交成果豐碩,夯實了我國邁向全球經濟強國的地區基石。第二,大力開展自貿區外交,構建起全方位自由貿易網絡。RCEP生效使中國與周邊亞太國家的地緣政治經濟合作關系得到實質性強化,有助于對沖諸多壓力。第三,牽頭創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亞洲開發銀行(ADB)和世界銀行等既有機構融資能力的不足,我國金融外交取得最重大成功,它是我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舉措。第四,推動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權(SDR)籃子,開啟了人民币向大國貨币邁進的新征程,人民币國際地位穩步上升。第五,促成國際貨币基金組織(IMF)與世界銀行改革,提升了我國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話語權。第六,建設性地參與二十國集團(G20)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打破了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霸權。金磚國家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了新的公共産品,并與G20一道對G7制度霸權形成了制衡,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着更加多元、包容、平衡的方向演進。第七,保持戰略定力并采取反制措施,有效扛住了美國對華經貿施壓。第八,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及對歐經濟外交,穩固了中歐經濟合作關系,提升我國對新一代國際經濟規則的引領能力。第九,深化能源外交,有效保障了我國能源安全。第十,主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基建外交成績斐然。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
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校長徐時清認為,工匠精神的理論依據、文化基礎、制度保障,統一于弘揚工匠精神的實踐邏輯,需要進行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首先,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是工匠精神的理論依據。新時代弘揚工匠精神,必須立足馬克思主義勞動理論,以夯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礎為出發點,以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落腳點,将弘揚工匠精神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其次,厚植工匠文化是弘揚工匠精神的文化基礎。我們應該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堅持系統觀念,區分時代境遇,避免讓弘揚工匠精神脫離實際,着實使其成為一種價值追求。再次,完善工匠制度是弘揚工匠精神的制度保障。工匠制度是關于工匠培育、管理、認證等方面的制度。數字時代更需要傳承工匠精神以謀求高質量發展。需要以工匠精神為指引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工匠制度。最後,培育工匠搖籃是塑造大國工匠的現實需要。新時代我們需要勇于抓住新機遇、面對新挑戰,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力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培植孕育“工匠搖籃”,造就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