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戲的劇目大都來自史書、小說、傳奇和民間故事,也吸收傀儡戲和外劇種的優秀劇目,保留的傳統劇目有六百多個。那麼,想了解更多關于高甲戲起源的知識,就跟随小編一起來看看閩南地區的别樣戲曲高甲戲。
可能感興趣》》各有千秋特色的蘇州彈詞流派唱腔介紹
高甲戲的起源高甲戲孕育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閩南民間裝扮“水浒傳”的化裝遊行,随後出現專演宋江故事的業餘戲班,時稱“宋江戲”。清中期,“宋江戲”突破局限,兼演文武戲、宮廷戲、醜旦戲等,内容及表演藝術逐漸豐富,成為“合興戲”。至清末,“合興戲”又吸收京劇、昆劇、傀儡戲的精華,走向專業化組織形式,并上演連台本戲,形成了有自己的風格和豐富多彩的傳統的地方劇種。
高甲戲的劇目大都來自史書、小說、傳奇和民間故事,也吸收傀儡戲和外劇種的優秀劇目,保留的傳統劇目有六百多個。角色行當分為生、旦、淨、末、醜,其表演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尤其醜角表演更具特色。
宋江戲源于古代閩南民間的妝扮故事,據萬曆年間泉州府經曆陳懋仁《泉南雜志》記載:“迎神賽會,莫盛于泉。遊閑子弟,每遇神聖誕期,以方丈木闆,搭成台案,索以绮繪、周翼扶欄,置幾于中,加幔于上,而以姣童妝扮故事……”。
清末明初,閩南民間流行化妝遊行,尤以泉州為盛。村民每逢喜慶吉日或迎神賽會,便裝扮梁山好漢,配以南鑼、南鼓和民間“紅甲吹”、“十音”之類的曲調,遊行于村鎮,間或在廣場上排成“蝴蝶陣”、“長蛇陣”等各種帶有故事性的表演,深受村民喜愛,于是便逐漸發展成由兒童組成的業餘戲班,演出節目仍為宋江故事,群衆稱為“宋江仔”。繼之出現了由成人組成的專業戲班,時稱“宋江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