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生于皇族的人經常要為了争奪政權而與兄弟反目成仇,一個皇宮充滿了爾虞我詐和血雨腥風,而在我國曆史上,八王之亂無疑是為了争奪政權而引發禍端的代表了。那麼本期民族文化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八王之亂是指什麼起因是什麼吧。
八王之亂是指什麼
八王之亂是發生于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争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内亂,因皇後賈南風幹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曆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到光熙元年,曆時七年。
八王之亂的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玮、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将八王彙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起因
八王之亂發生的重要原因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安排繼任者人選上的重大失誤。他在立皇太子和選太子妃問題上的嚴重失誤,令賈南風得以幹政弄權,直接導緻了八王之亂的爆發。
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運轉,主要靠兩個因素:第一,中央集權制度,特别是皇帝與宰相、地方長官、統兵大臣的關系。第二,擁有一個能夠認真實行這一制度的統治集團,尤其重要的是,擁有一個有威望、有才幹的皇帝。二者缺一不可。
西晉初年,上述兩個因素基本具備。西晉剛剛統一全國,晉武帝本人有統治才幹,威望也比較高,所以能把至高無上的權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穩定。同時,當時土廣人稀,土地問題不嚴重;晉王朝頒布了占田法、戶調式,罷免了州郡兵,賦稅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個社會生産是向前發展的。
如果晉武帝死後繼位的皇帝不十分愚蠢,是個中人之才,或者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具有相當的威望與才幹,那麼基本上也能夠控制政局,八王之亂就沒有适合發生的環境。然而繼位皇帝和接受顧命的輔政大臣的情況遠非如此。
晉武帝的繼任者是晉惠帝司馬衷。他是晉武帝楊皇後所生,上面有個同母哥哥司馬軌早死,下面諸弟又都太小,所以泰始三年正月丁卯日,被立為皇太子,時年九歲,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然惠帝性魯鈍,世言更謂其為白癡。不少大臣從晉王朝和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出發而主張廢掉他,比較突出的是衛瓘與和峤。晉武帝對太子本亦有所憂慮,然其恐身後皇位落于他系,加上司馬衷之子司馬遹幼而聰敏,似有君人之資,武帝甚愛之。他為使愛孫日後得承帝位,乃不易儲。然守器非才,皇權旁落,亂源已成。
“八王之亂”是古代中國曆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内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緻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