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生活中都将遊戲視作洪水猛獸,覺得孩子隻要一接觸遊戲,就會變得茶不思,飯不想,生活也變得日夜颠倒,連學校都不願意去了。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徹底遠離電子遊戲,但是這在現代社會卻是不可能的,所以家長都産生了深深的無力感。遊戲對孩子究竟有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呢?
《人類神經科學前沿》發表過一項研究,在一個月的時間裡,27名年齡18-40歲之間的受試者接受測試,一些人隻在青春期玩過電子遊戲,此後不再接觸,他們在記憶力、反應力和3D空間理解方面都有明顯優勢。
研究表明,在青春期前喜歡玩遊戲的孩子,處理與記憶相關的工作表現得會更好,他們更善于控制和操縱信息,而不玩遊戲的人則對接受無關信息的能力會比較弱,處理特定項目的效率也會變得更低。并且經常玩遊戲的人群,在處理三維物體方面的能力也會變得更強。
在早些時候,人民日報也發文指出遊戲并非洪水猛獸,主要還是要避免孩子沉迷遊戲。
《人民日報》刊文稱:遊戲并不是洪水猛獸,不需要談“遊”色變。一味地打壓、責備遊戲本身并不能解決問題。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防止沉迷上,通過三方共同努力,使遊戲成為生活的有益部分,而不是人生的毀滅者。
而一些家長因為孩子沉迷遊戲,把他們送進了一些所謂的遊戲戒斷學校。
這些以楊永信為代表的機構,一般都采取電擊、毆打等方式來戒除孩子沉迷遊戲,出來後的孩子整個人也變得乖巧懂事,于是家長将這些機構視為救星,但是家長卻不知道,接受過電擊治療的孩子,不僅會變得仇視父母,還會給他的心理帶來一生的傷痛。
家長在面對電子遊戲時,不管是簡單粗暴地一禁了之,還是矯枉過正的懲戒,都會跟孩子之間的關系陷入冰點,那麼家長該如何處理好孩子和遊戲之間的關系呢?
首先家長要明白,正确的遊戲對于孩子的學習以及思維模式都有積極的幫助,但是過度的遊戲,就會擾亂孩子的身心,危害到孩子的學習以及生活等方面,所以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正确合理地去幫助孩子認識遊戲,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其次家長在平時生活中,可以适當陪孩子玩一會遊戲,加深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這樣也能夠促進孩子的心理需要,幫助孩子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最後家長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去關心孩子内心,多陪伴孩子,很多孩子沉迷遊戲,都是因為缺乏陪伴導緻的,一些家長平時不陪伴孩子,造成孩子沉迷遊戲,就把錯誤歸結在遊戲身上,這也是不對的。
有句話說:“遊戲就是十五年前的早戀,三十年前的偶像,三十五年前的香港電影,四十年前的武俠小說”。其實遊戲對于孩子來講,隻是一個消遣工具,适度的遊戲能夠放松孩子的學習壓力、對于孩子的認知方面也能夠産生正向的影響,怎麼避免孩子沉迷,才是家長需要做的。
以上就是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教育知識了,如果對各位家長教育孩子有所幫助,還請分享給同樣有需要的朋友們,我們一起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共同進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