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的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可見項羽的戰鬥力是多麼的強橫了,然而劉邦卻是沒什麼出彩的地方。要不是項羽太剛愎自用,沒聽亞父的話,在鴻門宴錯失了絕佳的機會。本期的曆史故事,為你解析。
劉邦項羽一對生死冤家
周朝統一天下以後,實行分封制,将貴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替周王室管理整個國家。但是這個局面一直到平王東遷之後就無法維系,因為周王室衰落了,諸侯國的國力都可以與周王室相抗衡,甚至超過了周王室,所以天下開始群雄并起。此時齊桓公首先站了出來,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召諸侯王一起維護周王室的尊嚴,共同面對化外蠻夷對華夏大地的入侵。由于齊桓公實力最強,因此他成了諸侯的盟主,由齊桓公來維持一個大緻和平的局面,誰敢不服就糾集諸侯共同讨伐。
齊桓公号召弟兄們一起上
此後的曆任幾位霸主都維持了這樣一個政治格局,因此盡管華夏大地已經禮崩樂壞,但是還相對保持平衡。然而,三家分晉之後,平衡被打破,華夏大地真正變為“叢林法則”主宰的天下,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終于秦始皇拳頭最大,一舉統一了華夏。
然而,秦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的統治就分崩離析了,因此對于後繼的統治者來說,選擇怎樣一種統治策略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對于項羽來說,他就認為國家應該恢複到春秋時代,天下分封,諸侯各安屬地,互不侵擾最好。齊桓公尊周王室,而他就推出一個楚懷王熊心,讓他來做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他自己就像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當一個霸主就好,負責調節諸侯間的關系,做一個裁判員。
殚心竭慮的秦始皇
所以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以義帝楚懷王的名義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将當時的華夏大地瓜分幹淨,然後給了自己一塊最大的封地後,自任西楚霸王。霸王的霸并非是說項羽特别兇殘,武力強大,這本身就是個稱号,與春秋五霸的霸字一樣,是盟主的意思。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分封之後,有人建議項羽應占據關中富庶之地,而項羽卻予以拒絕,項羽還說出了“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樣短視的話,因為他認為自己的事業已經到頭了,他想要做一個諸侯盟主,如今他做到了,所以現在該是他衣錦還鄉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了。
兩個人兩種命
項羽沒想過,齊桓公晉文公他們并非不想一統天下,而是沒辦法。春秋時代生産力水平低下,能夠動員的戰争資源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野心,他們隻好退而求其次。而到了秦末,生産力水平與春秋時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支撐一場統一戰争完全沒問題。而且國家在經曆了東周那段動蕩歲月之後,老百姓也渴望過上安甯的日子。
反觀秦朝的速亡,與統一沒有關系,而是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國家剛剛統一之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各種超大規模的工程,修秦始皇陵,修上林苑,修長城,修馳道等等。整個國家在經過統一戰争之後急需休養,而秦始皇卻不顧一切往前沖,直接拖垮了秦朝。所以秦朝的滅亡與統一無關,而是與秦始皇本人的功利心太重有關。
阿房宮僅僅是上林苑的一部分
因此項羽所崇尚的分封制的國家形态是逆潮流而動,他想取得成功簡直天理難容。
劉邦就不一樣了,他不像項羽那樣是貴族出身,沒有封侯的概念。他的心态跟賭徒一樣,赢家通吃。輸了就輸得幹幹淨淨,赢了那麼整個天下都是我的。他眼裡沒有諸侯,隻有天下。因此他同意韓信東征,将諸侯各個擊破,然後合擊項羽,目的隻有一個,都給我滅了,隻有我一個老大。這個思想恰恰與國家統一的大趨勢相吻合。盡管漢朝初年也分封了諸侯王,然而在他與呂後的聯手之下,異姓諸侯王一個個被剿滅,再經過漢初幾代皇帝的努力,連同姓諸侯王也沒了脾氣,天下就真正到了老劉家的手裡。
所以項羽為什麼沒奪得天下,因為眼界有問題,所以最終隻能跟虞姬在垓下灑淚而别,烏江自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