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青蒿素抗藥性獲新突破 發現者屠呦呦名字出處 怎麼讀 生平成就

青蒿素抗藥性獲新突破 發現者屠呦呦名字出處 怎麼讀 生平成就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1-20 02:27:01

  在我國現今的醫學界,有這樣一位科學家,她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生理醫學獲獎者,并和其團隊研究發現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對抗抗瘧藥有着很大的貢獻,她就是屠呦呦,那麼接下來就跟随本期的名人故事一起來看看屠呦呦的生平簡介以及研究成果吧!

  屠呦呦簡介 名字出處 怎麼讀

  屠呦呦(tú yōu yōu),我國著名科學家,藥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甯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屠呦呦更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2015)的華人科學家。此項獎項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屠呦呦和青蒿素,名皆出自“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據說,當屠呦呦出生時,她的父親屠濂規聽到其哭聲呦呦,随口吟誦出《詩經·小雅·鹿鳴》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并為其取名“呦呦”。而“蒿”,根據宋代朱熹注稱,“蒿即青蒿也”。自此,屠呦呦與青蒿結下了不解之緣。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為,鹿見到蒿草,便發出“呦呦”的鳴聲,呼朋引伴來食。有人說,《詩經》中的這句話“預言”了屠呦呦與青蒿素的淵源,那麼再看随後的兩句,“我有嘉賓,德音孔昭。”意為,我有好的賓客,他已盛名昭昭,這句話似乎更貼切地“預示”了屠呦呦今日的聲名遠播。

  屠呦呦團隊:青蒿素抗藥性獲新突破

  屠呦呦團隊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療應對方案:一是适當延長用藥時間,由三天療法增至五天或七天療法;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中已産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療效立竿見影。

  屠呦呦與青蒿素的發現

  屠呦呦和其團隊研究發現了青蒿素。在上個世紀60年代,瘧原蟲對奎甯類藥物已經産生了抗藥性,嚴重影響到治療效果。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能迅速消滅人體内瘧原蟲,對惡性瘧疾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屠呦呦受中國典籍《肘後備急方》啟發,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的發現。青蒿素是從複合花序植物黃花蒿莖葉中提取的有過氧基團的倍半萜内酯的一種無色針狀晶體,其分子式為C15H22O5,由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在1971年發現。青蒿素是繼乙氨嘧啶、氯喹、伯喹之後最有效的抗瘧特效藥,尤其是對于腦型瘧疾和抗氯喹瘧疾,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點,曾被世界衛生組織稱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瘧疾治療藥物”。

  屠呦呦的主要成就

  1969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藥研究任務,屠呦呦領導課題組從系統收集整理曆代醫籍、本草、民間方藥入手,在收集2000餘方藥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藥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藥開展實驗研究,曆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終于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從該有效部分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藥,對各型瘧疾特别是抗性瘧有特效。

  1973年,為确證青蒿素結構中的羰基,合成了雙氫青蒿素。又經構效關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結構中過氧是主要抗瘧活性基團,在保留過氧的前提下,羰基還原為羟基可以增效,為國内外開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開局面。

  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獲國家科委授予的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

  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一類新藥證書(86衛藥證字X-01号)

  1992年,雙氫青蒿素被國家科委等評為“全國十大科技成就獎”

  1992年,“雙氫青蒿素及其片劑”獲一類新藥證書(92衛藥證字X-66、67号)

  1997年,雙氫青蒿素被衛生部評為“新中國十大衛生成就”

  2003年,“雙氫青蒿素栓劑”、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劑獲得《新藥證書》,分别為國藥證字H20030341和H20030144。在北醫有關部門支持下,已将雙氫青蒿素用于治療紅斑狼瘡和光敏性疾病。已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藥物臨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國發明專利(專利号:ZL 99103346.9)。經臨床100例療效初步觀察,總有效率94%,顯效率44%。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6年4月21日,入選《時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屠呦呦與威廉·坎貝爾和大村智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因為在中國本土進行的科學研究而首次獲諾貝爾科學獎,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理由為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

  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用中文發表《青蒿素的發現:傳統中醫獻給世界的禮物》的主題演講。

  研究經曆

  1955年,畢業于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分配在衛生部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

  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藥物半邊蓮(Lobelia chinensis Lour.)進行了生藥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複雜的中藥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nia L.var.lanceolata Bge.)的生藥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

  1959—1962年,參加衛生部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深入藥材公司,向老藥工學習中藥鑒别及炮制技術,并參加北京市的炮制經驗總結,從而對藥材的品種真僞和道地質量,以及炮制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後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藥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藥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