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什麼是太平鼓 太平鼓的溯源

什麼是太平鼓 太平鼓的溯源

知識 更新时间:2024-08-21 04:01:53

  我國的民間藝術可謂是種類繁多,而太平鼓作為其中一種,也已經傳承千年,發展至今已經非常完善,而且太平鼓的寓意非常多,在古代多用于祭祀、驅邪等活動,那麼本期的戲劇文化,就跟随小編來探索一下什麼是太平鼓吧。

  什麼是太平鼓

  《太平鼓》主要流行于北方各地,明清盛行。東北地區叫“單鼓”;安徽淮北地區叫“端貢鼓”、“喜鼓子”,甘肅、甯夏、陝西地區叫“羊皮鼓”,帶有巫舞性質。北京民間叫“迎年鼓”,舊曆10月以後,城内各街巷,兒童三五成群,互擊太平鼓,咚咚鼓聲,随處可聞。

  太平鼓是以太平鼓為道具的舞蹈,民間藝人稱之為“唱繩”,象征“太平安樂”。表演者成雙成對,騰挪跳躍。每人左手持鼓,右手持鼓槌,邊打邊舞,鼓聲和金屬聲清脆悅耳。小夥子跳起來,舒展挺拔,姑娘家則舞姿柔韌輕巧。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傳,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極為盛行。清末,太平鼓傳入門頭溝地區。曆史上門頭溝很多村落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幾乎都會擊打太平鼓,清代宮廷中舊曆除夕也要擊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稱太平鼓為“迎年鼓”。

  滿族薩滿祭祀也用太平鼓,鼓框用鐵條彎成,鼓面呈橢圓形,長徑48厘米,短徑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單面蒙以馬皮、驢皮或者羊皮。鼓柄長有20厘米左右,柄下端大鐵環直徑16厘米以上,大環中串以直徑6厘米小鐵環。

  傳統民間流傳的太平鼓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和扁圓形或團扇形,鼓面寬20厘米至32厘米、鼓框高1厘米至1.5厘米、鼓柄長10厘米至15厘米,柄端綴是以鐵環或小銅钹。鼓面蒙是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

  太平鼓的溯源

  太平年間太平鼓,邊打邊唱邊起舞。宛轉九腔十八調,祭祖敬神求多福。太平鼓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傳統很早即有,宋代稱打斷,明代稱太平鼓。鼓呈桃形,蒙以羊皮或多層高麗紙;或呈圓形,鼓邊綴以絨球,鐵柄下打成環中套環之形。一是源于滿族薩滿祭祖跳神時用之單鼓、呈橢圓形,蒙以馬、驢或羊皮。清何耳《燕台竹枝詞》:“鐵環振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說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

  太平鼓外形與團扇相似,多配合舞蹈動作敲擊。宋代謂之“打斷”,明代民間稱為“太平鼓”,稱為“獵鼓”。用于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後用于民間歡慶新春佳節娛樂活動。舊曆除夕、燈節時人們都擊太平鼓并演唱、舞蹈,成為一種叫做“太平鼓”的歌舞形式,以求“太平”之意。

  相傳太平鼓在唐代武則天時已有雛形,《燕京今古瑣聞錄》一書中記載了類似的傳說;人們也從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種鼓,樣式類似今天的太平鼓。據考證,晉時,此種鼓就已形成了一種舞蹈,被稱為“革卑舞”。太平鼓流傳于北京,最早的記載是明代,明代劉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載:“童子撾鼓,傍夕向曉,曰太平鼓。”這種日夜玩鼓的情形正是明代經濟繁榮時期的反映。

  傳統的太平鼓舞蹈規模不大。民國年間,玩鼓的多數是婦女,她們很少走街串巷,隻在自家的庭院和街巷裡結伴玩耍,日僞時期,人民處在鐵蹄之下,太平鼓更是銷聲匿迹。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為慶祝解放,太平鼓藝人走出庭院,走出街巷,來到公路上,加入了遊行的隊伍,太平鼓從此才變得壯觀起來,據說當時的門頭溝從圈門一直到東店,太平鼓的隊伍排滿了十三裡長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