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行
渝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栊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争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闾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拟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當時隻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詩意I
喜愛那山中的春景,漁人沿着清溪泛舟行。兩岸桃花盛開,溪流穿過渡口。貪戀桃花美景,不知不覺已走遠,來到青溪的盡頭忽見人煙。從山口潛行低首,經過幽深曲折的山崖,山地忽然開闊,展現出一片平坦的原野。遠看樹木茂密,如雲彩屯集,近看千家萬戶散人在繁花綠竹中。這兒的人們第- -次聽漁人談起漢朝的名字,他們至今還穿着秦朝的衣服。他們共居武陵源,開辟了這世外的田園。夜晚,明月照在松間,庭院一片幽靜; 清晨,紅日從雲中升起,遍地雞犬之聲。聽說來了俗世客,大家争相來探看,并邀請漁人到家中,将故裡近況細打聽。山中人說,天亮時他們戶戶開門掃落花,傍晚時打魚人乘船從水路回村來。最初他們為避秦時戰亂離人間,後來便一心求仙不再有塵心。山深哪知人世間的人和事?世人則不知此地有仙境,遠遠望見的隻是一片雲霧繞山。漁人深知此處就是難以遇到的仙境,怎奈他俗念未盡思念着自己的故裡。出了山洞回家後,盡管與桃花源遠隔着山和水,還是辭别家人打算來這裡長居留。自認為經過的舊地不會再迷路,哪料到原來的山峰山谷如今已改變。當初隻記得進人深山後,沿着青溪就到了那雲中山林的仙境。春天又如期而至,桃花掩映,春水滿目,卻再難分辨這桃花仙源究竟在何處。
[賞析]
此詩是衍化陶淵明《桃花源記》而成。作者取其大意,變文為詩,進行了藝術再創造。王維的詩與陶淵明的文有一個顯著不同:淵明筆下,桃源中人是為躲避秦朝暴政而來此,他們在桃花源中耕作生活,與世隔絕,但他們是人而非神仙,桃花源是陶淵明心目中理想的人類社會;而到了王維詩中,桃花源少了俗世氣息,更多缥缈無迹的浪漫的仙境意味。
關于“桃花源”題材的詩歌,較著名的有王維、韓愈和王安石的作品。對于三詩優劣,清人王士祯說:“唐宋以來, 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韓退之、王介甫三篇觀退之、介甫二詩,筆力意思甚可喜。及讀摩诘詩,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強,不免面紅耳熱,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談》)這個評價或許有王士祯對盛唐詩的偏愛,但“多少自在”四字,指出了王維在優遊從容地鋪叙故事中所體現出的才氣縱橫。要知道,王維寫作此詩時,年僅十九歲。
喜歡的小夥伴轉發關注哦!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