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引擎,釋放創新發展動能?經濟發展重回主賽道記者:去年以來,武漢經濟發展重回“主賽道”,跑出“加速度”武漢加快疫後重振是怎樣發力的,成效如何?,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發展新引擎,釋放創新發展動能?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經濟發展重回主賽道
記者:去年以來,武漢經濟發展重回“主賽道”,跑出“加速度”。武漢加快疫後重振是怎樣發力的,成效如何?
郭元強:對武漢高度重視、親切關懷、寄予厚望。在2020年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贊揚“武漢不愧為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不愧為英雄的人民”;寄望武漢“一定能夠徹底戰勝疫情、一定能夠浴火重生、一定能夠創造新時代更加輝煌的業績”。過去的一年,我們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記殷殷囑托,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加快推動疫後重振和高質量發展,經濟發展重回“主賽道”,疫後重振取得決定性成果,交出了“開局漂亮、全年精彩”的年度答卷。
經濟恢複好于預期。預計2021年地區生産總值穩居全國城市前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産投資、進出口總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标均恢複到2019年同期水平以上。
發展動能不斷增強。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步入快車道,預計2021年淨增高新技術企業2200家以上,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占GDP比重達26%。
區域發展更加協調。預計9個區(開發區)地區生産總值超千億元,其中東湖高新區有望突破2300億元。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全面提速,長江中遊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加快推進。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78.7%,城鎮新增就業29.98萬人,居民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我國經濟韌性強,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武漢一年來的發展,充分證明了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
剛剛召開的武漢市第十四次黨代會,謀劃了未來5年發展藍圖,提出要奮力打造新時代英雄城市,全面開啟武漢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當前,全市上下鬥志昂揚,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以幹在實處推動走在前列,正努力将美好藍圖變為武漢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穩中求進跑出加速度
記者:“穩”是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突出的關鍵詞,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成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的重要遵循。對此,武漢是如何理解和謀劃的?
郭元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正确認識和把握我國發展内外環境發生的深刻變化,強調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為我們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徑。武漢作為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和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在國家區域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必須堅決扛起穩定宏觀經濟的政治責任。
武漢将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與安全,紮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以更加全面的“穩”保障更高質量的“進”,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一是全力穩住經濟基本盤。把穩增長作為首要任務,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夯實發展根基。穩住一季度,以“開局漂亮”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穩住投資,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穩住消費,提振傳統消費,拓展新興消費,激發城市消費潛力;穩住市場主體,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努力實現量的快速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
二是持續增強創新動能。堅持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夯實科技創新“四梁八柱”,以更大力度搭建創新平台、集聚創新人才、加快成果轉化、賦能經濟發展,努力把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三是着力發展實體經濟。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零部件、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等支柱産業,突破性發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産業,超前布局未來産業,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
四是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努力把交通區位優勢轉化為樞紐鍊接優勢,打造國内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内國際雙循環戰略鍊接。
五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補齊民生短闆,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紮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創新驅動構築新優勢
記者:作為科教大市,武漢如何發揮科技資源比較優勢,以科技創新引領産業發展,将科教優勢進一步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郭元強:武漢擁有92所高校、101家科研院所、81位院士,在校大學生超過130萬人,擁有國家級創新平台143個,承擔着建設自主創新示範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等國家戰略使命。科教資源豐富是武漢發展的核心優勢,也是武漢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的底氣所在。我們将把創新擺在事關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市域、全鍊條、全社會推進科技創新,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和湖北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一是突出提升創新策源功能。加快建設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區域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高标準建設光谷實驗室等湖北實驗室,加快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對接國家基礎研究十年行動規劃,支持建設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基地,圍繞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生物育種等前沿領域,部署實施一批戰略性、儲備性的研發項目。
二是突出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全力支持在漢高校“雙一流”建設,推動大學校區、産業園區、城市社區“三區”聯動發展,促進産業鍊與創新鍊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大力發展中試熟化基地、共性技術平台,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推動“5G 工業互聯網”加快應用,支撐“光芯屏端網”、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等高新技術産業加快發展。
三是突出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探索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綜合改革,高水平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載體平台,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聚焦“高精尖缺”,堅持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深入實施“武漢英才”等計劃,讓各類人才更好地創新創業。
四是突出營造最優的創新生态。推行“揭榜挂帥”“賽馬”等制度,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打造全國重要的樞紐型技術要素市場,創設武漢知識産權法院。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創投基金作用,促進“專精特新”企業加快成長。(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董慶森 )
來源: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