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發展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發展理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22:50:47

按照列甯的說法,馬克思主義學說可分為三個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在這三個部分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是基礎,科學社會主義則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和政治經濟學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認識之上的産物。曆史唯物主義和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最重要的基石。

對于什麼是社會主義?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必須實生産資料公有制,必須實現按勞分配,并且要采用計劃經濟形式。這是人所共知的,對于這方面理論界沒有分歧。但是,在論述社會主義時,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進一步明确了社會主義的生産主體和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社會主義革命的過程就是勞動者取代資産者,成為社會生産的主體的過程,就是用按勞分配取代按資分配的過程;而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就是滿足勞動者的消費需要。

1,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階級矛盾論,是形成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

在《神聖家族》一書,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無産階級和富有是兩個對立面。它們本身構成一個統一整體。它們二者都是私有制世界産生的。問題在于這兩個方面中的每一個方面在對立中究竟占有什麼樣确定的地位。隻宣布它們是統一整體的兩個方面是不夠的。

私有制,作為私有制來說,作為富有來說,不能不保持自身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不保持自己對立面一一無産階級的存在。這是對立的肯定方面,是得到自我滿足的私有制。

相反地,無産階級,作為無産階級來說,不能不消滅自身,因而也不能不消滅制約着它成為無産階級的那個對立面一一私有制。這是對立的否定方面,是對立内部的不安,是已被消滅并且正在消滅自身的私有制”(馬克思和恩格斯《神聖家族》)。

“由此可見,在整個對立的範圍内,私有者是保守的方面,無産者是破壞的方面,從前者産生保持對立的的行動,從後者則産生消滅對立的行動”(馬克思和恩格斯《神聖家族》)。

為什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無産階級必然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掘墓人,這是由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内在矛盾決定的。而所謂的社會主義運動,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促使這種對立走向滅亡,從而使勞動階級能夠當家作主,用自己的勞動滿足自己消費需要。

在《共産黨宣言》一書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考察了資産者産生和發展及經濟危機的形成,從而提示了資本主義滅亡的必然性;同時考察了無産者産生、發展及不斷成熟的過程,指出了無産階級“隻有消滅自己現存的占有方式,從而消滅全部現在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會生産力,無産階級沒有什麼自己的東西必須加以保護,他們必須摧毀至今保護和保障私有财産的一切”,指出了無産階級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第二部分就共産黨人與無産者的關系、共産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特征、與資産階級社會不同的生産方式、生産目的作了說明。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共産主義的特征并不是要廢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廢除資産階級的所有制。”“在資産階級社會裡,活的勞動隻是增殖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的一種手段。在共産主義社會裡,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隻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種手段”。“共産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産品的權力,它隻是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

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核心,是要實現社會生産方式的根本轉變:即從活勞動作為已經積累的的勞動增殖的手段,轉變為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作為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這一轉變包含了生産主體由生産資料(所有者)起主導作用到生産勞動(所有者)起主導作用的根本轉變;包括了生産目的一一資産增殖到消費需要的滿足的轉變;從而也包括了基本權利要求的根本轉變一一即生産資料方面的權利要求(資産所有權)到生産勞動方面的權利要求(勞動所有權)的轉變。

長期以來,社會主義國家理論界的一個根本性的失誤,就是忽略了這三個根本性的轉變,沒有充分重視作為社會主義生産主體與資本主義生産主體的根本區别,沒有重視社會主義生産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基本權利要求與資本主義生産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基本權利要求的根本區别,沒有充分重視社會主義生産目的與資本主義生産目的的根本區别。這也是時至今日理論界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性質與特征的認識模糊不清的主要原因所在。

2,在著名的的《哥達綱領批判》一書中,馬克思在談到實現生産資料公有制的社會裡的分配時,明确指出了按勞分配集體生産結果的分配模式、主體及權利性質:

在談到按勞分配集體進行産品分配的順序是:首先是生産資料消耗補償,然後是滿足公共需要的項目扣除一一包括擴大再生産追加、各種後備金與保險金及其它需要;最後才是用于個人消費的部分。也就是說,真正實現按勞分配的企業,資産的消耗是優先補償的,用市場經濟的語言來說,按勞分配企業是在保值的前提下運行和發展的,企業能分配的隻能是勞動集體新創造的價值量,而且是扣除了滿足各種公共需要項目之後的價值量。

“内容和形式都改變了,因為在改變了的環境下,除了自己的勞動,誰都不能提供其它任何東西,另一方面,除了個人消費資料,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成為個人财産。至于消費資料在各個生産者中間的分配,那未這裡通行的是商品等價物交換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則,即一種形式的一定量的勞動可以和另一種形式的同量勞動相交換。”在改變了的環境下、或者說在實現了生産資料公有制的環境下,人們所具有的隻有自己的勞動,而能夠成為個體利益要求的隻是消費需要的滿足!

“生産者的權利是和他們提供的勞動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一一勞動一一來計量。”注意,生産者的權利是由他們提供的勞動量決定的,很顯然,這種權利體現的是“誰勞動誰受益”的權利,即勞動所有權。

“權利,就它的本性來講,隻在于使用同一的尺度;但是不同等的個人(而如果他們不是不同等的,他們就不稱其為不同的個人)需要用同一的尺度去計量,就隻能從同一個角度去看待他們,從一個特定的方面去對待他們,例如在現在這個場合,把他們隻當作勞動者,再不把他們看作别的什麼,把其他一切都撇開了”。這是社會主義分配的出發點,即勞動者,提供勞動的所有者,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出發點,更是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出發點。

從以上的引用我們看到,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那裡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生産力,是由生産勞動居于支配地位,生産資料處于服從地位的生産力;與此相适應,社會主義生産的目的是滿足生産勞動方面的要求一一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要求。因此,社會主義生産的主體,隻能是勞動所有者,而不是資産所有者。

3,在這裡還需要特别強調的一點是,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了兩個決裂:“共産義革命就是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社會的生産方式由剩餘價值的生産方式轉變為消費品或消費價值的生産方式,社會生産主體也由資産所有者轉變為勞動所有者,在生産過程中起作用的基本權利要求也由資産所有權轉變為勞動所有權;相應地,社會基本的經濟制度也必然由全面體現資産所有權的産權制度,轉變為全面體現勞動所有權的勞權制度。而這種生産方式的革命,也必然要帶來意識形态的根本轉變,即由傳統的産權觀念轉變為新的勞權觀念。

認真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著作,從他們的的社會主義理論中我們很自然地會形成勞動所有者、勞動所有權、消費品或消費價值生産方式等社會主義基本範疇。因為在勞資基本矛盾發生根本轉變之後,人格化的資産所有者消滅了,勞動者成為了唯一的生産主體;在實現公有制條件下的生産者雖然具有勞動所有者和資産所有者雙重身份,但由于公有制同時也消除了人們在資産所有方面的差别,因此,生産者的利益要求必然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的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方面的要求!既然社會主義生産的主體是勞動所有者,而勞動所有者的利益要求表現為勞動所有權一一從根本上來說,表現為對消費需要的滿足,那麼,社會主義生産性質上就必然是消費品或消費價值的生産,決定社會主義生産的基本經濟規律也隻能是消費價值規律!

認真閱讀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關著作,從他們對社會主義理論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知道,随着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随着生産資料公有制的實現,随着社會生産主體及生産方式的轉變,我們的權利觀察也必須實現轉變,即應有傳統的産權觀念轉變到勞權觀念上來;從他們對社會主義理論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知道,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出發點已經不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人”,而應該是追求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勞動人”。社會生産方式的根本轉變決定了經濟學性質的轉變,資産的政治經濟學以“經濟人”為基本出發點,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則應該以“勞動人”為基本出發點。

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發展理論(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與設想)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