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和大家聊一個挺重要的事:耳朵悶!
耳悶塞感是耳鼻喉科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耳科症狀,臨床主要表現為耳部阻塞感(像塞了棉花)、脹滿感、及壓力感;常伴發聽力下降、耳鳴、耳痛或眩暈等不适。
臨床上引起耳悶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耳道堵塞
常見耳道堵塞如外耳道本身有較多耵聍(耳屎)。
由外耳道的耵聍(耳屎)分泌過多,且大塊硬結的耵聍,耵聍不能正常排出,就會在耳道内堆積,逐漸将耳道堵塞形成耵聍栓塞(耳屎堵塞)。
這個時候,就會産生耳朵悶悶的,聽力下降的感覺,建議去醫院請耳鼻喉科醫生取出。
2、乘飛機後耳朵悶
一般來講,坐飛機對耳朵的影響,主要是飛機在上升和下降時,氣壓急劇變化,造成中耳腔負壓,如果不及時平衡鼓膜兩側的壓力,就可能會引起航空性中耳炎,也就是中耳氣壓傷。
鼓室内負壓可引起黏膜下組織的血管擴張而緻血清漏出,甚至出血,形成中耳積液或積血,從而産生悶塞感。建議在飛機上升下降時,可以嚼口香糖,做吞咽動作等,保持中耳内外壓力平衡。
3、咽鼓管功能障礙
咽鼓管在調節中耳腔壓力尤為關鍵,是耳悶塞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咽鼓管連接中耳腔和鼻咽部,一端由前壁進入鼓室,另一端則進入鼻咽部,是溝通鼓室與鼻咽部的重要通道。
比如我們在打哈欠或者吞咽的時候,咽鼓管會張開,這時空氣就可以進入到中耳腔,調節鼓室内氣壓、使之與外界氣壓保持平衡。
然而,由于感冒或急性鼻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後,咽鼓管無法正常打開,我們就會感到耳朵悶悶的感覺。遇到此情況建議您及時就醫,經過治療後,您的聽力就會有所恢複。
4、外耳道發炎
外耳道疖腫是外耳道毛囊或皮脂腺的葡萄球菌感染,多發在外耳道外三分之一處的軟骨部,也稱局限性外耳道炎。
挖耳朵是最常見的誘因,遊泳、中耳長期流膿及外耳道濕疹等也可誘發本病。
由于不正确的挖耳方式,破壞了外耳道皮膚表皮的保護層,導緻皮膚發生細菌感染,或真菌感染,導緻耳道皮膚腫脹、分泌物增多,堆積在耳道内,從而産生悶塞感。
醫生建議最好不要經常挖耳朵,如果真的很癢可以用手在耳外側輕輕揉,或用棉簽輕輕擦,但不要太往裡伸。
如果是由于遊泳不小心水進了耳朵,建議在遊泳之後及時處理遺留在耳道内的水,避免長時間遺留滋生細菌,導緻外耳道炎。
5、突發性耳聾
如果是由于勞累、加班、熬夜導緻的突發聽力下降伴耳悶,那麼可能是突發性耳聾。
此外,對于一些老年患者,突發的聽力下降伴耳悶,也要考慮突發性耳聾了。尤其是那些伴發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長期發展導緻供應耳蝸的内聽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耳蝸血供障礙,從而繼發内耳功能的紊亂,引發耳悶症狀。
如果發生聽力突然下降,請馬上去醫院進行治療,越早就醫,治愈的效果也就越好。若經過治療無法恢複聽力,則應該盡早選配助聽器防止進一步聽覺功能退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