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六藝經傳中的六藝代表什麼

六藝經傳中的六藝代表什麼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1:15:02

何謂“六藝”?“六藝”有“小學六藝”與“大學六藝”的區分。前者是指禮、樂、射、禦、書、數。後者指《易》《禮》《樂》《詩》《書》《春秋》。

  

六藝經傳中的六藝代表什麼(什麼是六藝)1

  一說起“六藝”,人們往往會首先想到孔子,似乎這“六藝”是由他制定下來的。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早在西周時期,“六藝”應該就已經出現,并且成為了孩子們的必修課。“六藝”被誤讀的背後,更多的是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誤讀。

  

  即使是在孔子的故裡曲阜,如今對于“六藝”似乎也存在着一定的誤讀,一個顯見的例子,1993年開始營業的“孔子六藝城”,自開業至今,始終以“禮、樂、射、禦、書、數”作為内容;在大街小巷,也到處可見孔子與六藝的各種元素。

  

  如果要追溯“六藝”起源的話,要回到周朝。在《周禮》一書的《地官》篇、《保氏》篇等文獻中,都曾對六藝進行過闡述。在周代的貴族社會,為了能夠“造士”,或者說是培養繼承人,士人的孩子必須學習禮、樂、射、禦、書、數這六種技能。因此,在《周禮·地官》中,對于六藝有着詳細的記載:“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三曰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這是關于“六藝”最早最詳細的記載。

  

  根據漢儒以及後人的解釋,“六藝”的具體内容如下:

  

  禮指“五禮”。這“五禮”分别為吉、兇、賓、軍、嘉。吉禮指祭祀之禮,兇禮指喪葬之禮,賓禮指接待賓客之禮,軍禮指軍旅之禮,嘉禮指冠婚之禮。

  

  樂指“六樂”。鄭玄注曰:“六樂:《雲門》《大鹹》《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相傳,這“六樂”分别是黃帝、堯、舜、禹、湯、武王之樂。

  

  射指“五射”。鄭玄注曰:“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白矢指矢在靶而穿靶,露出矢白;參連指一矢之後接着三矢連續而至;剡注指羽頭高而簇低,剡然而去;襄(“襄”通“讓”)尺指臣與君射時不與君并立,臣避讓一尺;井儀指四矢貫靶,方位井然。據稱,此乃射禮的五種射法。

  

  禦指“五馭”。鄭玄注曰:“五馭,鳴和鸾、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鳴和鸾,和是車轼上的鈴,鸾是車衡上的鈴,車走動時,“和”“鸾”相和,表明車子行進穩健;逐水曲,禦車随逐水勢之屈曲而不墜水;過君表,用褐布纏旃為門,用裘纏木椹作為槷,車從中間穿過不得碰撞;舞交衢,在交道上駕車,車的旋轉與舞節相應;逐禽左,謂驅逆之車,逆驅禽獸使左,當人君以射之,人君自左射,簇貫右裄為上射。據說,這是貴族、士大夫應該掌握的駕馭戰車以及田獵的五種技法。

  

  書指“六書”。“六書”指象形、會意、轉注、指事、假借、形聲。這是漢字構成方面的知識。

  

  數指“九數”,即“九章算術”。相傳“九章算術”為周公所作,凡九篇。分别是指《方田》《粟米》《衰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盈不足》《勾股》。

  

  社會環境決定“六藝”普及。那麼古人為何把“六藝”當做最為基礎的技能來進行學習呢?在那個時代有這麼個說法,叫做“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所謂的“祀”,就是指祭祀,在先秦時代,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活動;而所謂的“戎”,則是指兵戰、戰争,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一場戰争往往會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

  

  而與之相對的是,在祭祀中,禮儀與音樂是必不可少的兩個項目,所以很多士人的孩子,從小必須學習這兩樣技能,就是禮儀與音樂。與禮儀與音樂在祭祀中不可或缺相似的是,在當時的戰争中,弓箭與駕車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因為如此,在古代“六藝”中,“射”和“禦”也成了兩門必不可少的必修課。在最初的時候,“書”和“數”也是兩個必修課,作為當時的士人的孩子,必須要具備寫字和算數的能力。

  

  儒家的“六經”稱為“六藝”,這是衆所周知的常識,很多典籍有明确記載。例如,司馬遷的《史記·滑稽列傳》說:“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又如,班固的《漢書·儒林傳序》說:“古之儒者,博學《六藝》之文。”唐代的顔師古注曰:“《六藝》,謂《易》《禮》《樂》《詩》《書》《春秋》。”

  

  談起“六藝”時,人們往往會将其與孔子聯系在一起。史籍中确實有孔子弟子“身通六藝”之類的說法,顯然,它與禮、樂、射、禦、書、數是兩碼事兒。

  

  後人之所以會混淆二者,可能也跟董仲舒後來的上書有關。西漢時期,董仲舒曾經向皇帝上書,要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此《漢書·董仲舒傳》曾有過詳細的記錄:“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董仲舒在上書中提到的“六藝之科”,其實說的是由孔子整理傳授的六部儒家經典,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詩》《書》《禮》《樂》《易》《春秋》的“六經”的統稱。在孔子整理傳授這六部典籍時,可能還沒有“經”這個說法,至少還不通行,因此它也叫“六藝”。戰國後期,《莊子》轉述孔子對老子談論這六部着作時,才開始有“六經”之說。

  

  在孔子以及孔子之後的那個時期裡,兩種“六藝”是并存的,其中“禮、樂、射、禦、書、數”作為六種基本技能,是供15歲之前的孩子們學習的,據《大戴禮記·保傅》的記載,在孔子那個時代,孩童至“八歲而出就外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而孩子到15歲左右,就應當學習做人與社會管理,這便是《大戴禮記·保傅》所說“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履大節”。

  

  不管是孔子還是他的弟子,在當時确實是文武雙全的,因為他們少年時代既學過射、禦等技能,長大後又學過“六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