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帶盔甲的魚有幾種

帶盔甲的魚有幾種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8 05:21:26

帶盔甲的魚有幾種(張氏真盔甲魚首個正式命名的盔甲魚類)1

張氏真盔甲魚頭甲複原圖。史愛娟繪

帶盔甲的魚有幾種(張氏真盔甲魚首個正式命名的盔甲魚類)2

帶盔甲的魚有幾種(張氏真盔甲魚首個正式命名的盔甲魚類)3

張氏真盔甲魚标本照片。蓋志琨攝

帶盔甲的魚有幾種(張氏真盔甲魚首個正式命名的盔甲魚類)4

張氏真盔甲魚生态複原圖。楊定華繪

帶盔甲的魚有幾種(張氏真盔甲魚首個正式命名的盔甲魚類)5

張氏真盔甲魚複原圖。楊定華繪

■分類位置:盔甲魚亞綱-真盔甲魚目-真盔甲魚科-真盔甲魚屬

■化石産地:雲南省曲靖市

■層位與時代:西山村組,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

曲靖素有“魚的故鄉”之稱,是4億年前魚類登陸地和人類魚形祖先的起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早泥盆世脊椎動物化石寶庫之一,也是古脊椎動物特别是古魚類學家開展野外科考、發現并研究化石的“聖地”,世界上已發現的絕大多數古生代魚類——無颌類(盔甲魚類、花鱗魚類)、盾皮魚類、棘魚類及硬骨魚類等,幾乎都能在曲靖找到他們的蹤迹。

發現于雲南省曲靖市的張氏真盔甲魚,在盔甲魚類中“顔值”比較普通,稱不上是十裡八鄉的“俊後生”。但是“魚不可貌相”,上帝雖為它關上了“顔值”的窗,它卻為我們開啟了中國盔甲魚類研究的“大門”。

張氏真盔甲魚在1965年被劉玉海先生首次描述,化石材料發現于雲南省曲靖市麒麟區寥廓山王家園采石場南山南坡。化石的主要特征:頭甲大小中等,大緻呈三角形;吻緣光滑,吻突不發育;眶孔較大,呈橢圓狀發育在頭甲背側;角發育呈棘狀,朝頭甲的後側方延伸,内角不發育;中背孔呈縱長的裂隙狀;感覺管系統清晰,可見前眶上管,後眶上管,眶下管,中背管,背聯絡管,側橫管和側背管;頭甲紋飾由粒狀突起組成。

張氏真盔甲魚的命名過程

張氏真盔甲魚,一聽這名字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惑:“張氏真盔甲魚難道真的姓張嗎?”其實并不是的,說起它名字的來源就不得不提中國古生代魚類化石的研究曆史了。我國古生代的魚類化石已有110多年的研究曆史。早在1907年,法國古生物學家滿蘇就報道了産自雲南玉溪華甯地區古生代早期的魚類化石,但這些化石由于保存的原因而不能鑒定到屬種,因而滿蘇對其并未給予詳細描述,也未附化石圖版。而後在1912年,滿蘇又在另一篇文章中報道了雲南尋甸地區的古生代魚類化石,并附有兩張化石照片。從化石圖片來看,當年滿蘇所描述的魚類化石屬于盾皮魚類和胴甲魚類無疑,并極可能為滇魚,因為後來在這一地區有滇魚較為完整的化石資料。從其所描述的地層來看,魚類化石的産出層位應為中泥盆世的海口組,這是對我國中古生代魚類化石進行較為詳細研究的開始。丁文江先生1914年赴滇東進行地質考察,于曲靖翠峰山古生代地層中也曾發現過泥盆紀魚類化石,但未予以描述報道。其實包括丁文江、王曰倫、潘江等人在内的衆多學者也先後在曲靖和武昌等地發現了一些零星的魚化石材料,同樣發現的魚化石材料也未經系統描述,甚至有的已經丢失,但他們的有關文字記載對後來無颌類化石的發現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結合上述信息和當時地質部門的有關資料,劉玉海于1960年冬至1961年春赴雲南考察泥盆紀魚化石,先後調查了武定人民橋至龍潭村一帶、安甯的八街和二街、曲靖等地,此次查明了一些化石地點和采集了部分魚化石,主要為胴甲魚類,此外還有少許無颌類碎片。由于這次得到的成果和信息令人對無颌類的研究前景抱有很大預期,于是劉玉海、張國瑞等人于1962年冬至1963年春再次趕赴雲南,與當時在昆明工學院地質系任教的張欣平集中力量在曲靖地區和武定地區進行泥盆紀魚化石調查和采集。此次野外調查工作進行得非常順利并且獲得大量脊椎動物化石标本,為了感謝張欣平教授在野外工作中給予的幫助,劉玉海決定将張氏真盔甲魚的種名贈予張欣平。而屬名一開始被命名為盔甲魚屬,因跟三葉蟲的名字撞車,後被改名為真盔甲魚屬。按“屬名+種名”兩者結合的命名方式,于是就有了它現在的名字——張氏真盔甲魚。

開啟中國盔甲魚類研究的“大門”

張氏真盔甲魚既沒有長吻三岐魚那樣長長的吻突,也沒有像小眼南盤魚一樣擁有四個“翅膀”,更沒有像頭戴“金鐘罩”的橄榄紋曲師魚那樣的橄榄狀“花紋”,它不以“顔值”見長,但張氏真盔甲魚在中國盔甲魚類研究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張氏真盔甲魚由劉玉海于1965年首次描述,并同時建立了盔甲魚屬。但是在劉玉海命名之前,外國古生物學家伊夫辛已經将該名用作寒武紀三葉蟲的一個屬名,根據國際生物命名的優先律原則,劉玉海于1980年将其屬名修定為真盔甲魚屬,同時建立了真盔甲魚科和真盔甲魚目,而盔甲魚亞綱予以保留。因此,真盔甲魚屬是整個盔甲魚亞綱建立的第一個屬,而張氏真盔甲魚又是真盔甲魚屬首個被系統描述的屬種。張氏真盔甲魚是世界上首個正式命名的盔甲魚類,它連同小眼南盤魚、廖角山多鰓魚的發現一同揭開了中國無颌類化石研究的序幕。

如今,對盔甲魚類的研究正不斷刷新人們的認知,從之前一度沖上微博熱搜榜單的“4億年前鴨子和魚的愛情故事”到“人類是如何從魚類演化而來的”“人類中耳由魚鰓演變而來”等等,這些研究成果在幫助我們探究人類的演化曆程、解開人類起源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縱觀中國無颌類化石的研究曆史,雖然隻有幾十年,但研究成果卻引人注目。實際上,就無颌類化石的研究領域而言,這幾十年中國是世界範圍内研究活動最活躍、研究成果最豐富、最受古生物學工作者關注的地區。

背景故事

張欣平先生簡介

張欣平先生1957年至1976年期間在昆明工學院地質系任教,而後先後在湖南省地質學校、湖南省地礦局職工大學任教,1991年退休。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學、生産、科研中,為國家事業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1989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湖南省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先後在《古生物學報》《石油與天然氣地質》《湖南地質》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