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經,單獨讀幾個有名的篇章,或許你會欣喜于其中語句的經典,會感慨于其中所描繪的意境的永恒,但是當你将詩經一點點按順序讀下來,就仿佛在讀一本複原了兩千年前平凡生活的故事書,她将先人的生活細節用詩歌的形式一點一點描繪,淺淺吟唱,讓後來者可以看到一個與現代相差極大卻又幾分熟稔的時代,而你清楚的知道,這不是故事,這就是當時的現實。
詩經是詩歌,詩歌在當時是要唱出來的,所以其中吟誦愛情的詩篇很多,在這之前,我們了解過詩經中的暗戀、追尋、新婚、歸甯、休棄。今天,我們看一篇在“聯誼會”上唱的歌,是一首求愛詩。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摽(biào)是落下的意思,全詩是圍繞梅子落下起興的。
詩歌很簡單,讀起來質樸卻有意趣。
梅子落啦!樹上還有七成。喜歡我的兒郎,不要耽誤了時辰啊!
梅子落啦!樹上隻有三成。喜歡我的兒郎,今天就來求娶我吧!
梅子落啦!樹上沒有梅子了。喜歡我的兒郎,為什麼還不來呢?
當然,首先我們要知道,詩經中的大多數功能性詩歌都是在特定場合大規模吟唱的,所以并不是詩歌中的姑娘自身有問題所以沒有男子來求娶,而是每個姑娘在集會上都會吟唱這首詩歌,用來吸引異性。
根據《周禮媒式》記載,在召南地帶,當地的媒官會在仲春時期舉辦一個集會,供未婚的男女遊玩,若遇上了喜歡的人,便可以大膽地展現自己的美好以追求他/她,形式很類似如今的聯誼會,不過形式上會更加質樸一點。
值得一提的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木瓜》,應當也是在這樣的集會上吟唱的,先吟《摽有梅》求愛,能求得所愛,便吟唱《木瓜》定情,交換信物,永結同好。
我個人其實是比較反感相親和聯誼會的,但是卻很喜歡《摽有梅》這首詩,深入想想,這樣的詩歌,其實展現了一個時代對于女子與愛情的寬容。
在後世儒家學說被一點一點固化,到了宋朝甚至出現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念,偏執固化卻手握思想大權的學者,一點點幫助帝王僵化民衆的思想與情感,将女子的權力與愛情的本質一點點壓迫,三從四德,從的不過是強勢一方的欲望,卻以扭曲的形态在史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何其殘酷,她們又何其無辜!
而在孔子整理完成儒學之前,在禮樂正盛的西周時期,甚至在孔子編纂的詩經之中,都細緻地展現了一個開放的時代對愛情的追求,對女子的寬容,對婚姻的尊重。
不再是盲婚啞嫁,而是你可以自己選擇,父母之命不再放在首位,你的喜愛可以被世俗尊重,率性大膽可以被理解,而不是被後世罵作成何體統。
在兩千年前,那個時代擁有堪比現代的寬容與自由!
本文由一古文點小原創,每天分享一篇古文,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