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這首熟悉的歌謠,
歌唱就是咱們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
”潑水節“、”火把節“
這些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展現了濃厚的民俗風情和獨特的魅力
成為了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今天就讓我們走進
【熊仔五十六個民族專題】
一起去感受一下大中國的文化吧!
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漢族曆史文化發展悠久,是一個最古老的民族,它的文化不僅豐富多彩,更在早期發展的過程中吸取了多國的文化,因此漢族文化變得多樣性、多彩性。漢族文化博大精深、開放虛懷、兼收并蓄,形成了多地區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漢族的主要節日有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男女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鈎;而婦女腰間隻以絲帶系紮。
滿族
滿族,原稱滿洲族,之前亦稱為滿民、滿人等,主要分布于中國的東三省,人口總數在55個少數民族中居第二位。
滿族是個勤勞、勇敢、智慧的民族,善于博收外來文化并融彙創新的民族。在曆史發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滿族歲時風俗,多與漢族相近,但又保持着滿族特色。
熊仔頭戴瓜皮小帽,帽頂綴有絲絨結成的疙瘩。滿族男子留發束辮,穿馬蹄袖旗裝。
尤菲頭頂“大拉翅”,腳踩“花盆底”。滿族婦女旗裝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裝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附有花邊裝飾。
滿族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到20世紀80年代,除了少數老人尚能使用滿語外,滿語已經消失了,即便如此滿語也在許多地方的漢語方言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信仰佛教和薩滿教,有許多節日與漢族相同,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最初為他稱,後來才演變為自稱。“回回”最早見于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指唐代以來安西(今新疆南部及蔥嶺以西部分地區)一帶的“回纥”人。
甯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曆計算。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顔色,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尤菲戴的綠蓋頭寓意清俊嬌麗。
熊仔頭上就是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淨的顔色。
藏族
藏族是中國的56個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的曆史是中國曆史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國及南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
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公元七世紀佛教從天竺傳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在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築藝術等方面,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産。
藏族服飾多姿多彩,其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搭配和構圖上。藏族服飾的基本特征是長袖、寬腰、長裙、長靴。
熊仔脫掉一隻袖子的裝束是藏族服飾特有的風格,袍袖寬敞,當氣溫上升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
而尤菲頭上佩戴的是藏族一種華麗的頭飾,藏族叫做“巴珠”,一個形似 “人”字的飾物,将分叉的一方朝前固定在頭頂,當中是珠璎頂髻,披散在身後的一股股小辮,綴滿金銀、珠玉、珊瑚、寶石。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民族語言為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分為中心、和田、羅布三個方言,普遍信仰伊斯蘭教。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裡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
維吾爾族的傳統飲食以面食為主,喜食羊、牛肉,蔬菜吃得相對較少。主食的種類很多,最常吃的有馕、抓飯、包子、拉面等。
如上圖熊仔身着的服飾,維吾爾族傳統的男子外衣稱為“袷袢”,長過膝、寬袖、無領、無扣,穿時腰間系一長帶。
女子普遍穿連衣裙,像尤菲一樣梳十幾條發辮,外罩坎肩或上衣。婦女和姑娘都喜歡用天然的烏斯蔓草汁畫眉,染指甲,戴耳環、手镯、戒指、項鍊等。婦女外出時,要帶頭巾或蒙面紗。
畲族
畲族(shē zú),中國南方遊耕民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畲族分布的地區屬于東南丘陵地帶,境内山巒起伏,丘陵密布。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通用漢文,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
畲族民歌随處可見,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
熊仔穿的是畲族男子的傳統服飾,衣料多為自織的麻布,衣領、袖口和右襟多鑲花邊,有穿短褲裹綁腿的習慣。
因為畲族視鳳凰為吉祥鳥,婦女頭飾、衣服的花邊、圍裙等都有鳳凰的形象。
尤菲的冠上飾有一塊圓銀牌,牌上懸着三塊小銀牌;垂在額前,畲族稱它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冠上還插一根銀簪,再佩戴上銀項圈、銀鍊、銀手镯和耳環,顯得格外豔麗奪目。
彜族
彜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彜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彜語支。大多數分布于雲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彜族的主食為土豆、玉米、荞麥、大米等。副食型食物有肉食類、豆類、蔬菜類、調料類、飲料類。
彜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彜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彜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日期為每年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曆時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彜族傳統服飾如上圖,熊仔頭纏中髻,穿右衽大襟衣,披擦爾瓦、披氈、裹綁腿,平時跣足,冬天穿麻鞋。
尤菲身着彜族婦女傳統的百褶裙、戴頭帕,生育後,可戴帽或纏帕,喜佩耳飾、手飾,戴銀領牌。傳統衣料以自織自染的毛麻織品為主,傳統色彩為黑、紅、黃三色。
下一期
熊仔和尤菲繼續為大家介紹
其他民族的風土民情
敬請期待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