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冬天的第一場雪,比以往來得更猛烈一些。自11月5日,一股強勁的寒潮席卷我國大江南北,大部地區氣溫呈現斷崖式下降,多地迎來了強降雪、大風天氣,可以說是“一日入冬”。内蒙古錫林郭勒盟更是發布了暴雪紅色預警。11月5日晚,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在暴雪中,天空中出現了“雷打雪”的奇觀,讓人頗為吃驚。
所謂“雷打雪”,就是下大雪之時伴随着電閃雷鳴。雖說下雪在北方地區的冬季很常見,但“電閃雷鳴下大雪”就極為少見了。對于這種不尋常的現象,有人說是不祥之兆,古代民間更是流傳着許多俗語:比如“雷打雪,人吃鐵”、“冬天打雷墳成堆”、“冬天出驚雷,遍地出毛賊”等等,意思都是在說,預兆不是很好,預示天有大災,糧食歉收,可能要吃不上飯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打雷閃電如何産生的?
通常情況下,打雷閃電天氣多發于春夏時節。尤其是夏季,氣溫高、對流天氣多,電閃雷鳴的現象在夏天最為頻繁。那麼,打雷是如何産生的?為什麼冬天出現雷電天氣很罕見?這次内蒙下雪天打雷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雷電是大氣層雷雨雲中的放電現象, 雷雨雲由一大團翻騰、波動的水、冰晶和空氣組成。
雷雨雲的形成一般需要具備以下3個條件:
1.近地層有充足的水汽;
2.空氣層裡對濕空氣有一定的擡升力;
3.氣層不穩定,空氣中要能産生強烈的上下對流運動。
夏季氣溫高,太陽輻射強烈 ,貼近地面的空氣因溫度高能夠接納更多的水汽。近地面空氣不斷受熱上升,把大量的水蒸氣帶入空中,當上升到一定高度時,高空中的氣溫低會導緻水蒸氣凝結成大小不等的冰晶、過冷水滴、小水滴等顆粒形成積雲。但雲中的冰晶、小水滴等下降時,又會被更強烈的上升氣流擡升,如此反複不斷,易形成強烈對流。在這個過程中,小霧滴和冰晶等顆粒會随着強烈的雲層對流運動而互相碰撞與摩擦,導緻一部分雲體帶正電荷,一部分雲體帶負電荷,帶正電的顆粒在雲層頂部聚集、帶負電的部分沉到了雲層底部。當正、負電荷分别大量聚集,正負電位差到達一定程度時,便會産生放電現象,強電流擊穿空氣,放出很大的光(閃電)和熱,周圍的空氣受熱,膨脹,導緻周圍空氣迅速急劇膨脹,發出的劇烈的聲響就是雷鳴。
而我國冬天 通常受冷高壓控制,寒冷幹燥,地面溫度低,且氣候太陽輻射弱,光照時間短,空氣中的水汽含量不僅較低,而且地面升溫慢,又沒有熱空氣上升,空氣不易形劇烈的上下對流,也就不會有正、負電荷的聚集,那還怎麼形成雷電呢!因此,一般情況下,冬季通常很難出現閃電打雷天氣。
為什麼下雪天還會打雷呢?那麼,這次錫林郭勒盟的“雷打雪”又是如何産生的呢?
冬天也并不是絕對不打雷,隻要符合雷電形成的條件,不管在什麼季節,都有可能形成。就以本輪的内蒙的“雷打雪”現象來說。因為寒潮到來之前的前幾天,當地太熱,氣溫偏高,近地面存在較多的暖濕氣流。本輪寒潮從西伯利亞疾馳而來,冷空氣來得急,勢力強,速度快,降溫快。強勁的冷空氣在南下時,冷暖空氣劇烈交鋒,由于冷空氣密度大,它就會鑽入到暖空氣的下方快速行進,使得暖濕氣流被迫猛烈擡升,形成強烈對流,就會形成“雷雨雲團”,這就可能出現電閃雷鳴的現象。暖濕空氣被擡升到高空遇冷凝結成雪,而下落時,因為近地面被冷空氣占領,溫度足夠低,不會融化為水滴,就形成了降雪。于是就形成了一邊打雷,一邊降雪的奇特景觀。
最近不僅錫林郭勒盟,11月8日淩晨沈陽也出現了“雷打雪”現象,有網友表示在睡夢中被轟隆隆的雷聲驚醒。所以說,如果冬天的氣溫較暖,暖濕氣流很強,寒潮又很強,使得大氣上下溫差達到一定值時,“兩強對戰”也能形成強對流,出現雪天打雷的景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雷打雪”真是不好的征兆?
很多老一輩的人會認為雷打雪的出現是一種不吉利的征兆,民間也流傳下來“雷打雪,人吃鐵”、“冬天出驚雷,遍地出毛賊”、“冬天打雷墳成堆”、等諸如此類預示着會有不好事情發生的俗語,都是在表達“雷打雪”預示着來年多災多難、糧食産量不好,甚至可能顆粒無收,并因此産生一系列不好的後果。
曾經靠天吃飯、缺衣少食的年代,人們常常通過對一些反常天氣現象的預測,來趨吉避兇,防寒避暑。因為“雷打雪”十分罕見,他們會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氣候,可能不利于莊稼、牲畜的生長,所以他們會認為預示着來年糧食收成不好,人們沒有糧食可吃,就要吃鐵(土)了(“雷打雪,人吃鐵”)!如果糧食歉收,引發饑荒,沒飯吃的人多了,就會容易引發偷盜事件(“冬天出驚雷,遍地出毛賊”)。也可能會有很多人因沒飯吃而被活活餓死,這也就意味着會有許多墳墓堆的出現(“冬天打雷墳成堆”)。
這些說法不過是古時由于人們天氣現象的認知有限,古人在面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時,産生的一些迷信的說法,沒有科學邏輯支持。
了解了打雷的原理,就會知道冬天“雷打雪”其實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隻不過因為鮮有發生,所以突然出現一次,大家就會覺得比較奇怪。寒潮來襲,大家一定要多注意防寒保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