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ó。部首:亻。筆畫:12。筆順:撇、豎、橫撇、點、撇、豎、點、橫、橫、橫、豎、橫。傩又稱跳傩、傩舞、傩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流行于江西南豐、福建邵武、四川、甘肅、貴州、廣西、安徽貴池以及湖南、湖北西部山區、江西萍鄉等地。
基礎釋義:古代在臘月舉行的一種驅疫逐鬼的儀式,是原始巫舞之一。後演變為一種舞蹈形式。
詳細釋義:〈名〉(形聲。從人,難聲。本義:步行有節度)同本義巧笑之傩,佩玉之傩。——《詩·衛風·竹竿》指古迎神賽會鄉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階。(阼:古指東面的台階。)——《論語·鄉黨》又如:傩祓(驅除疫鬼,祓除災邪);傩逐(驅除疫鬼儀式中所唱的歌);傩鼓(驅除疫鬼儀式中敲擊的鼓聲)。
組詞:傩戲、傩舞、傩儀、觀傩、進傩、猗傩、傩鼓、傩祓、玉傩、傩雨、大傩、傩逐、逐傩、傩禳、傩送、贈傩、傩禮、行傩、驅傩、和傩、鄉傩、傩聲、傩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