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方法如果可以讓你的壞心情瞬間變好,或者讓你從一個消極被動的變成一個積極樂觀的人, 你想知道這個方法嗎?它就是ABC理論法
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理論,A指的是事情的前因,C指的是事情的後果,有因必有果,但相同的因,可能會導緻不同的果,原因就在于中間的B,我們對待事情的信念和看法。
也就是說,事情本身沒有意義,你對事情的看法才賦予了它的意義,如果你想讓事情有個好的結果,不妨改變下B,你的信念,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隻要稍微轉變一下思維,事情的結果就會變得完全不同。
一、改變信念、趕走壞心情
昨晚我在下班路上,騎車經過一個三叉路口時,差點被一輛疾馳而過的汽車撞到,司機經過我的時候,還連按了兩下喇叭,心都跳到嗓子眼了。
明明是司機開車太快,經過路口不減速,還加速。當時我很生氣,心裡頭一萬隻草泥馬在奔騰,心裡罵罵咧咧的想着“開那麼快!趕着去投胎啊!”,接着又一個聲音出來“除非是救護車,在這種緊急情況下開很快,我可以理解,可其他的車開那麼快幹嘛?”
緊接着很神奇的是,我的大腦自個兒在自問自答了,“也許這個司機也有急事,如果我因為不了解他的情況,而對他妄加評價,這似乎不太好。”
”好吧,也許我不應該怪他,電視上也遇到過家裡人生病或者其他的急事,司機開太快的情況。“
就這樣,經過2分鐘不到的自我對話,我已經沒有了一開始的怒氣,慢慢變的平靜了,要是在以前,我會因為這樣的事情,生氣好幾天呢。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轉變,是因為聽樊登老師講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維的一個親身經曆的故事
有一次,作者去餐廳吃飯,隔壁桌坐着2個孩子和一位父親,孩子們很吵鬧,父親坐在旁邊不管不問,于是作者帶着怨氣跑過去跟這位父親說“麻煩你管一下你的孩子們,可以嗎?”,這時候父親才意識到,說了句”“不好意思,孩子的媽媽1小時前才剛剛去世,我們才從醫院出來,所以現在孩子們可能跟我一樣都有點手足無措,所以抱歉“
當這位父親說出這句話之後,作者立刻轉換了思維模式,轉而向這位父親道歉。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維定式,用固有的信念來判斷眼前遇到的這件事,從而容易造成對事件的誤判。
二,改變信念,讓我們更積極樂觀
就我昨晚遇到的這件事,不管司機是真的有急事,還是他是一個脾氣暴躁的人,我對他的看法,對他來說一點也不重要,因為他車早開走了,我無論怎麼想都影響不到他,但是我對他的看法,對我來說卻很重要,因為這決定了我接下來的狀态。
如果當時我被司機的行為所遷怒,一路上心懷怨氣的騎車,甚至越想越生氣,會有什麼後果?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肯定不會有好事發生。可當我轉換一種思維,站在司機的角度,替他想各種超車理由時,我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之後所有的時間,我都不會浪費在一個陌生人身上,照樣開心的騎我的車,唱我的歌。
同樣的半杯水,A看到後說“唉,隻有一半了”,而B看到了說“太好了,還有一半!”,看,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看到的結果完全不同。在現實生活中,A一定比B更積極更樂觀。
三、改變信念,減少矛盾沖突
生活中,有很多争吵,甚至悲劇,皆因ABC理論中B這個環節出了問題而導緻。如果我們了解了ABC理論,并且在事情發生的時候,意識到這個理論的存在,并及時改變自己的信念和對事情的看法,一定可以大大減少矛盾的發生。
《名偵探柯南》裡,有六個最悲情的故事,其中4個都是因為誤會導緻。
浴室密室殺人事件
這起事件的主角是一對姐妹,姐姐因以為妹妹搶了她男朋友而将她殺害。但其實妹妹并沒有搶她男朋友,恰恰相反,妹妹十分的關心姐姐,處處都在為姐姐着想,但隻是因為這樣的小誤會,姐姐親手殺死了妹妹。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的信念,對于她/他處事的方式有多麼重要。如果姐姐不是堅定的認為妹妹搶了自己的男朋友,她也許就會主動跟妹妹溝通,如果姐姐認為妹妹并沒有在搶她男朋友,而是發自内心的關心她,悲劇也就不會發生了。
信念改變行為,行為改變結果!想改變結果,先從改變自己的信念開始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