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何評價其他文人?順忠李清照《夏日絕句》(《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全詩隻有20字,卻成為表達男人節氣的千古絕唱,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李清照如何評價其他文人?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順忠
李清照《夏日絕句》(《烏江》):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全詩隻有20字,卻成為表達男人節氣的千古絕唱。
關于這首詩,曆來被認為是李清照寫給丈夫趙明誠的。因為趙明誠身上在後人看來有個大污點,就是所謂“缒城宵遁”,也就是趙明誠在任江甯知府時,一天晚上以為城被攻破,吓得用一根繩子從江甯城牆上系下連夜逃跑了。
但筆者認為,李清照這首詩并不是寫給丈夫趙明誠,而是寫給宋高宗趙構的。曆史考證如下:
首先,大宋朝廷允許官員棄城逃跑。宋高宗登基即頒布一項命令,“臣僚因亂去官者,限一月還任。”言下之意是你跑可以,但你必須得一個月内及時回來。這主要是由我們北方這個少數民族兄弟一貫作風決定的,北方遊牧民族進攻内地,主要目的是搶劫,不以占地為目的。所以,金人就連攻下大宋首都汴京也沒有賴着不走,而是搶一把帶着兩位皇帝就撤。在大宋朝,好多地方官員在金人來襲時都選擇棄城,避其鋒芒,然後再回城“收拾舊山河”,例子不勝枚舉。
其次,趙明誠被免江甯知府不是因為逃跑。據李清照《金石錄後序》記載,趙明誠在1128年9月任江甯知府,1129年3月罷。趙明誠上任時間在宋史裡沒有記載,離任時間得到了正史證實。《宋史.高宗本紀》載: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辛巳,呂頤浩為江南東路安撫制置使、知江甯府。” 呂頤浩上任,意味着趙明誠離任。趙明誠“缒城宵遁”發生在2月,3月就進行了人士調整,看起來似乎兩件事有聯系,其實二者一點關系也沒有。我們可以先看看代替趙明誠的呂頤浩是個什麼人物,《宋史.高宗本紀》在1129年的2、3月間,頻頻出現呂頤浩的名字,如“二月庚戌朔,癸醜,以吏部尚書呂頤浩為資政殿大學士、江淮制置使”,“庚申,次崇德縣,呂頤浩從行,即拜同簽書樞密院事、江淮兩浙制置使”等。可見這是一位伴在皇帝左右、丞相一級的人物,用這麼一個大人物兼任小小的江甯知府,稍有點政治頭腦的人都會明白,呂頤浩實際是在為皇帝巡視江甯打前站。事實也證明正是如此,《宋史.高宗本紀》記載,“五月, 乙酉,至江甯府,駐跸神霄宮,改府名建康。”而就在宋高宗到達南京的5月,趙明誠又被任命為湖州知府,這就說明趙明誠離任江甯根本與逃不逃跑沒有一點關系,朝廷也根本沒有計較這件事。
再者,宋高宗從江北狼狽逃竄到江南,違背登基誓言,讓天下人失望。宋高宗剛登基時信誓旦旦,要抵抗金人,曾經下诏:“奉元祐太後如東南,六宮及衛士家屬從行,朕當獨留中原,與金人決戰。” 但是這隻是表面文章,心裡早做好了偏安江南準備。先在南京修了宮殿不說,李剛幾次上書請求皇帝還京師,高宗卻手诏:“京師未可往,當巡幸東南。”所以宋高從登基到渡過長江前,多駐跸揚州,目的就是南逃方便。
《宋史.高宗本紀》記載,1129年2月先“命劉正彥部兵衛皇子、六宮如杭州。”接着 “内侍邝詢報金兵至,帝被甲馳幸鎮江府。”此時的宋高宗猶如驚弓之鳥,當時“與金人決戰”誓言已經無影無蹤,而是“被甲馳幸”,跑得比兔子還快。
更要命的是這次逃跑非常狼狽,狼狽到把祖宗牌位都跑丢了。《宋史.高宗本紀》記載:“二月癸醜,遊騎至瓜洲,太常少卿季陵奉太廟神主行,金兵追之,失太祖神主。”大宋有這麼一位皇帝,真夠丢人的。
宋高宗第一次逃到江南,開始的目的地應該是江甯,所以從3月開始人事調整作準備,5月終于住進江甯的神霄宮。
此時的李清照面對這樣一路倉皇逃過來的朝廷,可以說是義憤填膺,但又不能直言,隻有借古諷今,中國曆史上剛好有一位甯死不過江的帝王級别大英雄項羽,剛好拿來與跑丢了祖宗的趙構比較一下,農曆4、5月間正值江甯夏日,所以有了《夏日絕句》。
從個人情感方面看,這首詩的題名叫《夏日絕句》,也不可能是李清照送給丈夫的詩。老婆送給丈夫的詩,題名“絕句”,就不怕丈夫誤解有決裂分手之意嗎?冰雪聰明的李清照絕對不會這麼幹,他們夫妻二人因為政治原因離多聚少,但好在志趣相投,情感十分和諧,所以在趙明誠病逝後,李清照也大病一場。筆者猜想,也許是後代文人為了塑造李清照大義滅親的形象,故意把《夏日絕句》改名為《烏江》。這樣就可以把這首詩的帳算到趙明誠頭上,而為皇家挽回點面子。
《夏日絕句》還有一首姐妹篇,可惜這首姐妹篇整詩失傳,隻留下兩句:“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詩中提及的王導、劉琨都是東晉人物,東晉王室南渡後偏安江甯,把江甯改為建康,巧在宋高宗一到南京,也把江甯改為建康,所作所為一定也引起了詩人李清照的聯想,從這兩句殘存的詩句看,這首詩諷刺的鋒芒與《夏日絕句》一起,直接指向了逃跑皇帝趙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