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人明顯少了許多,走在街頭也時常能聽到熟悉的問候語了,不過一說起咱北京人的問候語,可真不是一聲兒“您好”就能完事兒的!
北京人清早碰到熟人都會習慣性地問候一聲
大清早的可不說“吃了嗎您”
而是喊一聲兒:
起了您内?”
“起了!”
“喝了嗎您?”
“喝了喝了,您呢?”
“得,我那剛沏上,沒喝我那喝去啊。“
大清早問喝了嗎?可能不少外地友人就一臉疑問了:???您放心,這喝的不是酒,而是茶!老北京人早上起來頭檔子事就是喝茶,到了晌午吃飯的點兒了才問“吃了嗎您内?”
過去北京人早上四、五點鐘就起來了,這個時候早點攤都沒出來呢,隻能在家裡喝喝茶,順便墊補點兒幹果、點心...
過去北京人每天幾乎隻吃兩頓飯:早上九、十點吃早飯,下午四、五點吃晚飯到了晚上七、八點鐘,也就該睡覺了
隻不過到了今天呢,咱作息時間都變了,而這句最熟悉的“吃了嗎?您呐”也幾乎成了“絕句”所以,現在大夥對這句話太有感情了!這似乎都成兩個北京人互相認清彼此身份的象征了!
北京人最愛問的:“吃了嗎?您呐!”,到底該怎麼回?!比如:講究的,“吃了嗎您?”“偏您了!”北京話中,這個“偏”字用法比較活,主要還是客氣用語。
老北京的口頭語常說“吃了嗎您,一塊兒喝點,吃點。”一般回答“我偏您了,您慢慢兒吃吧。”意思是“我吃過了,您吃吧。”再好比:吃飯的時候,先上了自己的那份吃的就會謙讓地說道:“您得着”或者“那我偏您了”。
也就是說:我比您先吃了(其實未必),一句客氣話,略帶有一絲的對不住的意思,老北京人待人接物都處處顯出和氣禮貌,處處替别人着想。
其實這話也透着深層含義,以前條件不好,有的人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街坊鄰居客氣地問上一句“吃了嗎您内”一方面就是字面意思問問吃沒吃另一方面就是隐晦地問問您家還有沒有餘糧
而且這句話無論場合,在哪問都不尴尬。有位朋友“夏天”就說過她的故事:“小的時候冬天,大早起憋不住了就往胡同口廁所跑,路上碰見了街坊阿姨都問我吃了嗎,我一心想着去廁所方便,随口應了一句結果一回家,我媽傻眼了。我上個廁所還抱着鄰居家給的倆大白菜回來了”
說到這兒,想想北京人到底有多在乎這句問候呢?還記得當年何勇在香港紅磡演唱會,面對着全場的香港歌迷,開口的第一句問候就是:“香港的朋友,你們吃了嗎?”響徹了全場,一直流傳到今天!
所以說,這句“吃了嗎您呐”透着老北京的人情味兒!到現在聽真的更是太親切了!隻不過,現在幾乎聽不到“偏您了”這種回答,因為有時根本說者不需要回答,這就是一句熱乎乎的問候!讓走在胡同或者大街上人,聽到這句:
“吃了嗎您?” 心裡一下子變暖了。
其實除了這些,北京人說話還有一大特點那就是“順口搭音兒”這也算是一種問候,更是一種人情練達的禮貌這意思就是:您說,我聽着呢,這對人是尊重,是禮貌。有些朋友就說了,您這也不嫌累?不嫌!還真不累!姆們成天就這麼說話
“可說呢”
“可不是嗎”
“誰說不是呢”
“沒錯兒”
這都是咱們常用的詞兒,一天念叨八百十遍的。倆北京人聊天,可少不了這些詞兒
院裡李大媽說句:“今兒個天兒真好!”
王大媽接上:“可不是嗎!”
這說的是好事兒,高興。要是遇見那個讓人糟心的事兒,咱一般都說:哎,這事兒鬧得,來表示理解和寬慰。
不僅嘴上說着,肢體也别閑着,咱得認真聽着,頻頻點頭,頻頻應和偶爾還得接上兩句,表示您聽得仔細,要不人家說一半兒,您抽不冷來上一句這可真是不禮貌不尊重人!
說白了,北京人聊天哪句話都得接住了!不能讓話“掉”到地上!要不有人就說了呢,聽咱倆北京人說話特像聽相聲,那是因為咱平時搭話,順手兒就把捧哏給練了習慣了,改不掉,這麼說話就是舒坦!
當然有些時候,您也瞅準了,哥們之間要是看見剛從廁所出來,那可就逗了:
“吃了嗎您?”
“沒吃,您來點?”
“吃了嗎您?”
“沒吃,呦,您這是剛吃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