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孔子認為待人處世的最根本原則是

孔子認為待人處世的最根本原則是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1 10:15:35

孔子認為待人處世的最根本原則是?▲ 張長元《論語》中有這麼一段話: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孔子認為待人處世的最根本原則是?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孔子認為待人處世的最根本原則是(孔子認為不容易做到的事)1

孔子認為待人處世的最根本原則是

▲ 張長元

《論語》中有這麼一段話: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這句話,涵義深而含混,釋義分歧甚大,曆來為注家頭疼。朱熹認為是承上章而言,上一章是:“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故解釋為“人之氣質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楊伯峻釋為“隻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變不了的。”南懷瑾認為“隻有上智,第一等智慧的人,與下愚,最笨的人,不會受環境影響。最聰明人自己有思想,有見解,有中心主張;最笨的人,影響他不了。”錢穆先生的解釋與南懷瑾同:“中人之性,習於善則善,習於惡則惡,皆可遷移。惟上知不可使為惡,下愚不可與為善,故為不可移。”綜上,四人解釋意思相同,都是認為“上知”“下愚”是不能改變的,改變的因子可能是環境,亦可能是禀性(如自負、自暴自棄)。

我認為,這些解釋都很牽強,原因是與孔子所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相違背。孔子認為,人性(指善良之心)是相同的,隻是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習慣不同,人的品行就發生了變化,就不一樣了。那麼,“唯上知與下愚不移”應該怎麼解釋呢?可以借助“說文解字”工具破解此謎:“移”作“易”解。這樣,這段話就可以解釋為:隻有“上知”與“下愚”是不容易做到的。

下面,分層分析并加以回答。

“移”是否可作“易”解? 查“移”基本字義,其中有“通‘易’”之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476頁,舉《書經·盤庚中》句雲:“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暫遇奸宄,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書經》就是《尚書》,又稱《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這句話大意是:不吉之人當割絶滅之,無遺長,不應将“種子”“移”到新邑。這是“移”“易”相通之顯例。

“上知”為什麼不容易做到?這兒的“上知”可釋為“生而知之者”,“具有上等智慧的人”。《論語》中有如下論述: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論語·季氏》)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孔子認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當然,“上知”是不容易做到的。那麼,做一個“具有上等智慧的人”,是不是很容易呢?孔子也覺得不容易,他不是聖人,要學而不厭才能“知之”: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而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論語·述而》)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論語·述而》)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下愚”為什麼也難于做到?我認為,這裡的“愚”是大智若愚的意思,是示愚;“下”是退而求其次的意思;“下愚”就是退而求其次,當一個愚人。孔子是一個明白人,有強烈的出仕情結,總想幹點事,“克己複禮”,推廣仁道,但屢屢碰壁,于是,想“卷而懷之”。在“見”(入世做官)與“隐”(隐退)之間,孔子十分糾結,十分痛苦,覺得退而求其次,當一個愚人是很難做到的。這在《論語》中有多次表述:

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治長》)

子謂顔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

子曰:“……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論語·衛靈公》)

子曰:“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論語·憲問》)

上述,對“唯上知與下愚不移”這句話的解釋是反傳統的,是新解。我認為是成立的,故書之以就教方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