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難者哀悼?摘要:國之殇,恸未央讓我們一起默哀,為所有的逝者,為所有的烈士,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向死難者哀悼?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摘要:國之殇,恸未央。讓我們一起默哀,為所有的逝者,為所有的烈士。
1.哀悼有什麼意義?
讓我們在哀傷的語境中理解哀悼的含義。假設一個男人的妻子死了。他可能會說:“哀悼有什麼意義?它又不能讓我的妻子活過來。”确實,哀悼并不能讓逝去的人複活。哀悼隻是幫助哀悼者從喪失中恢複過來,讓他可以繼續生活下去。妻子的去世是一個巨大的創傷,完全颠覆了他的人生劇本。在原先的劇本裡,他有完整的婚姻家庭,有情感上依戀的妻子。而在新的劇本裡,她死了,隻留下他孤零零一個人;他失去了至親至愛之人,他的心裡有一部分永遠地缺失了。
喪親者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新舊劇本的不斷切換之中。在理智上,他知道妻子已經去世了,但是他的腦海會不由自主地切換到舊版本裡,他感覺到妻子還跟他在一起,那些感覺如此的真切,他聽到她在咳嗽或者歎氣,甚至他還能看見她,還能和她說話。
遭受創傷性喪失的人會體驗到類似幻肢現象的感覺:一個年輕人的左臂截肢了,但是他10多年來一直覺他的左臂還在,甚至還能感覺到左手緊握時指甲戳進手心裡的疼痛。那個失去妻子的男人也一樣:在理智上,他知道妻子已經去世,但是在他心裡上演的仍然是那個舊的婚姻劇本。
而哀悼妻子的死,就是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讓舊的劇本不再時時刻刻上演。哀悼的過程,是讓他最終可以把妻子放在回憶裡一個适當的位置,然後在沒有妻子的新劇本裡,繼續他的生活。
2.哀悼是一個放棄舊劇本并接受新劇本的過程在中國文化中,悼念死者的過程,都有一些共同的儀式,例如守靈,就是等待逝者靈魂歸來。這是和逝者繼續在一起的隐喻,象征性地表達了對逝者的依戀。親戚一起守夜,親朋好友參加追悼會,清明節祭奠,其意義就包含了給喪親者提供一個支持和關懷的圈子;大家和喪親者一起回憶逝者的過往,表達自己對逝者的感覺。在這之後,真正的哀悼工作開始了。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的五階段理論,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哀傷與哀悼的過程:否認——讨價還價——憤怒——悲傷——接受。這個是放棄舊劇本、接受并融入新劇本的過程。否認意味着喪親者繼續沉浸在舊劇本之中,而把痛苦的、難以接受的新劇本拒之門外。否認不可能真正起作用,因為現實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斯人已逝的真相。然後喪親者試圖保留舊劇本,通過讨價還價把新劇本扔掉: “如果我能留下她,要我做什麼,我都願意。”當他發現這也不管用時,他對妻子被帶走的事實感到憤怒。當憤怒的潮水漸漸消退的時候,永失所愛的悲傷終将湧上心頭。最後,他接受了妻子不在的新劇本。舊劇本終于退居二線,新劇本取而代之。然後他把妻子放在回憶裡的某個位置,深深懷念她。
哀傷是一個高度個人化并且複雜的情感過程,有些人可能會經曆這5個階段,但許多人卻沒有。他們可能會跳過某些階段,會重複某些階段,甚至會體驗到這5個階段沒有捕捉到的情緒。不管怎麼樣,為了從舊劇本裡走出來,哀悼者必須面對和經曆他永失所愛的所有痛苦,包括愛、悲傷、憤怒、嫉妒、憎恨等等感受。要面對和消化這一切感受,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可能有些人需要一年半載才能緩過來,也可能有些人很多年都很難跨過心裡這道坎。
3.遠遠前人影,往往誤作伊——哀悼永遠不會完全結束
哀悼永遠不會完全結束。舊劇本仍然存在于我們心裡的某個角落,在某些時候被觸動和激活。
當清明時節的雨紛紛落下,我的淚水也跟着一起滑落。有一個人不需要刻意想起,卻永遠不會忘記。
當我在人群中偶然瞥見一個熟悉的側面,或者一個熟悉的背影,我都會想:“哦,是他!”——那是我深深懷念的某位逝者。
2020年的新冠疫情,讓我們失去了許多同胞。國之殇,恸未央。讓我們一起默哀,為所有的逝者,為所有的烈士。
作者:唐詩
免責聲明:文章内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衆号贊同或支持其觀點。本公衆号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