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無心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資治通鑒》中的晉紀。
2、意思是:意思是我雖然怨恨伯仁,卻沒有想殺他的意思;但是因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殺死,伯仁的死與我有間接的關系。
3、典故内容:晉朝有一位大臣叫王導,在當時是一個名門望族,很有位置,特别他還有一個堂兄叫王敦,是終年在外領兵交兵的大将軍,他們兩朋友聯合起來,可謂大權在握。但此刻并沒有謀反之心。直到晉元帝司馬睿坐穩江山後,總感覺他們朋友倆權利太大,要挾到自個,所以就開始謀劃削弱他們的實力。沒過多久,兩朋友就知道怎麼回事了。王敦仗着自個手上有戎行,受不了這種欺壓,立馬起兵,攻擊城中。這王敦一氣之下就開打,可苦了還在城中的堂弟王導,怎麼辦?堂弟謀反,自個必定受牽連,很有也許性命不保。思來想去,王導隻想出了個笨辦法。那即是帶領王府中所有老少,跪到宮門前,向晉元帝謝罪,懇求開恩,并表明與王敦劃清界限,自個沒有參加謀反的工作。此刻朝中也沒有人敢替王導說情,都怕惹來殺身之禍。此刻,咱們的主人公呈現了,那即是周顗,字伯仁,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爺爺和老爸都是晉朝的高官。周伯仁是晉元帝身邊的紅人,官居高位,為人也是堅強不屈。走運的是,周伯仁是王導的好朋友。這天周伯仁被晉元帝宣到宮中議事,周伯仁通過宮門時,就當沒看見王導相同,也沒理睬他,隻管自個進宮去了。而王導呢,認為找到救星了,一個勁的說“伯仁,救救我“。當看到伯仁這般神情時,一下失望透頂。
本來這伯仁外表看似不睬王導,可是到了晉元帝面前,卻不斷為王導求情,憑仗自個的才幹和三寸不爛之舌,總算讓晉元帝同意不追查王導的職責。伯仁回來的時分,路過宮門,居然對王導說了一句:”本年要殺盡叛軍,換個大點的金印佩戴下“。
說完拂袖而去,隻讓身後的王導絕望透頂,所以從此王導對伯仁就充溢仇恨,友誼就此決裂。而周伯仁回家後,擔心晉元帝會受到奸臣的讒言而改動主見,所以當即書寫言辭懇切的奏章,連夜上書替王導辯解。
沒過多久,這王敦帶領戎行打入城中,奪取了成功,而且自封丞相,權勢更大了。有一次在朝中議政的時分,對于周伯仁這位重臣,王敦計劃重用,在尋求他弟弟王導的意見時,王導至始至終一言不發,王敦就覺得既然周伯仁不能為他所用,所以直接命令将周伯仁處死。惋惜了一代忠臣,就這樣死了太不值了。
後來,王導在收拾宮殿檔案的時分,發現一些周伯仁為自個求情的奏章材料,看過以後,才知道自個誤會了伯仁,當場痛哭流涕,說出一句撒播千古的名言:“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當中,負此良友。”不過很多人也不明白,這伯仁為何要這麼做呢,當時直接說明就行了,也不至于搭上性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