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宗教都會出現不同教派,每一教派又會發展出不同宗派。這似乎是必然規律。
關于伊斯蘭教,大部分人一定知道遜尼派與什葉派這兩大教派。其實,伊斯蘭教1400年曆史上出現過的教派,遠遠不止遜尼派與什葉派這兩家。隻不過,有的教派已經消失在曆史長河中,有的教派延續至今也因勢單力薄毫無存在感。
埃及學者艾哈邁德·愛敏,在其《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中介紹了伊斯蘭教六大教派,并且這其中還有比遜尼派、什葉派更重要的教派。根據艾哈邁德·愛敏的說法,伊斯蘭文明對世界的貢獻,絕大多數都是由穆阿台及勒派(又譯穆爾太齊賴派)創造的。而之所以出現不同的教派與宗派,又是同教義密切相關的。
上一篇文章談了伊斯蘭教法。這第五篇文章,我打算介紹伊斯蘭教義學的發展,并且探讨一下伊斯蘭教義學同各教派之間的關系。
看完本文大家就能明白,伊斯蘭教義為什麼要讓信徒深信,人世間的一切都是真主預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改變。
我還是要強調:本人并非穆斯林,無任何宗教信仰,故而是站在無神論者立場寫文章。如果文章裡有任何冒犯伊斯蘭教的地方,請穆斯林們包容與諒解。願真主保佑你們!謝謝!
正文
我們首先要弄明白一個問題:明明是一個祖師爺教出來的,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教派與宗派?
宗教之所以出現不同的派别,是因為每個弟子對教義的理解都有偏差之故。教派與宗派出現的初始原因,一定是這個。隻不過,發展到後期,教派與宗派之争,也可能會演變為政治鬥争。
伊斯蘭教之所以出現不同教派,就是因為聖門弟子以及再傳、三傳弟子,對教義的理解皆有不同,并且這些弟子需要被分派到各地所緻。
據說,先知穆罕默德有聖門弟子十一萬之多,其中著名的就有數千人。用幾何倍增原理,大家可以估算一下,再傳、三傳弟子的數量。
先知穆罕默德在世時,也就統一了阿拉伯半島。聖門弟子,即先知的追随者,基本都陪伴在先知身邊。若有對教義不清楚處,可以随時聆聽先知教誨。
随着伊斯蘭教的興起和阿拉伯人的崛起,短短幾十年内,阿拉伯帝國擴張成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超級帝國。那些傑出的聖門弟子、再傳弟子、三傳弟子,需要被分派到1300多萬平方公裡疆域面積的帝國各處布道施教。
此時,先知穆罕默德已經離世。更何況,一千多年前的中世紀沒有電話、沒有網絡,衆弟子們無法及時溝通交流,商量出一個統一的說法。于是,隻能憑借自己對教義的理解傳播伊斯蘭文化。
作為伊斯蘭經典的《古蘭經》,最初是由先知穆罕默德口述的(《古蘭經》共有114章,先知在麥加口述了86章,剩下的28章是遷移至麥地那口述的)。
後來,歐麥爾(第二任正統哈裡發)向艾蔔·伯克爾(第一任正統哈裡發)建議整理《古蘭經》,此時先知已經過世。再後來,叙利亞與伊拉克的穆斯林為《古蘭經》的讀法發生争執,奧斯曼(第三任正統哈裡發)又重新修訂。所以,現在的《古蘭經》根本就不是先知在世時完成的。
那麼,衆弟子們對教義的理解有偏差,也就不足為奇了。
伊斯蘭教義史
下面,我們解讀并梳理一下伊斯蘭教義學的發展脈絡。各個教派為什麼會出現,又是如何出現的,就一目了然了。
所謂伊斯蘭教義,即伊斯蘭教基本信仰體系。伊斯蘭教初創時,并沒有什麼教義,穆斯林隻知道崇拜真主,恭誦《古蘭經》,聆聽先知教誨。
隻不過,當某些信仰問題,特别是對經文理解出現不同時,信徒們總會激烈争論。深入探究信仰的精神實質,就是教義學的雛形。
那麼,伊斯蘭教義學的早期,都争論些什麼呢?
例如,信仰與行動,孰輕孰重之争;又例如,真主前定與自由意志之争。
簡單解釋一下,大家就明白了。第一個問題,“堅信内心誠信”與“堅持身體力行”,對于穆斯林而言,究竟哪個更重要?第二個問題,人世間一切,是真主預先安排好,人是無能為力的,還是人有自己的思想,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就是伊斯蘭早期教義學争論最激烈的兩個問題。
最初的教義争論,信徒們的态度都是和平友善的。然而,随着派别鬥争激化,意見之争已不僅僅是思想與思想的碰撞。利益關系的介入,讓教義之争成為了政治鬥争,教派、宗派遂随之誕生。
哈瓦利吉派
公元656年,奧斯曼被埃及叛軍殺害後,阿裡(第四任正統哈裡發)繼位。時任叙利亞總督的穆阿維葉(奧斯曼堂弟,後來的倭馬亞王朝創始人),認為奧斯曼的死與阿裡有關,遂引發穆斯林内戰。阿裡軍隊中一部分将士,因為對阿裡的失策不滿,撤離軍營出走,另立新派——這就是哈瓦利吉派的由來。
哈瓦利吉派,大多數是由阿拉伯人(貝都因人)組成,其教派思想最為純正。該派認為信仰與行動,顯然是後者身體力行更重要;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反對定命論;穆斯林絕對不能犯有大罪,否則即是叛教,不再是信士。
哈瓦利吉派主張哈裡發不問出身,僅看品行,每一個虔誠、正義的信士,皆可擔任哈裡發。哈瓦利吉派隻承認民主推選的哈裡發——四大哈裡發(艾蔔·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阿裡)。即便是奧斯曼與阿裡,該派也隻承認他倆的前期執政。對于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的曆代哈裡發,哈瓦利吉派都不承認。
哈瓦利吉派也被稱為“反對派”,在倭馬亞王朝時期不斷起兵造反。至阿拔斯王朝時,實力已大不如前,最終消失在曆史長河中。可以想象,該派的立場必然為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所不容。當然,哈瓦利吉派人的民主、勇敢、樸素,令我油然敬佩。
今天的伊巴德派(伊斯蘭教第三大教派),即是當年哈瓦利吉派分裂出來後形成的。然而,伊巴德派的教義更接近遜尼派。更重要的是,伊巴德派人向來否認自己屬于哈瓦利吉派。
穆爾吉埃派
在信仰與行動孰輕孰重問題上,穆爾吉埃派(又譯麥爾吉阿派)正好與哈瓦利吉派的主張相反。穆爾吉埃派興起于倭馬亞王朝,其教義不重行動,認為誠信于心即可,隻要“信”,即有無量“功德”。
該派認為信仰是一種獨立的實體,與信士行為無關;人不可能介于“信”與“不信”之間,故不存在犯大罪者不再是信士一說;強調今生的功過世人無權評說,留待末日審判時真主裁決。
從上述教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穆爾吉埃派的态度十分寬容,故被稱作“中庸派”。穆爾吉埃派認為奧斯曼、阿裡、穆阿維葉,乃至倭馬亞王朝所有哈裡發都是穆斯林,既不譴責哪一方,也不為其辯護,始終保持中立态度。這等于客觀上支持了倭馬亞王朝,故穆爾吉埃派在倭馬亞王朝時期得到政府扶持,發展得很不錯。
盡管阿拔斯王朝哈裡發麥蒙,也認為穆爾吉埃派的教義與思想最适合帝王。然而,“無需見于行”的後果,可能使穆斯林放棄嚴格遵循教規,故為他派所不容。更何況,阿拔斯王朝取代倭馬亞王朝後,政府開始扶持穆阿台及勒派。穆爾吉埃派,就此衰亡。
上一篇文章介紹過的艾蔔·哈尼法(伊斯蘭四大教法學派之一的哈乃斐學派創始人),即穆爾吉埃派人。不過,艾哈邁德·愛敏在書中特意否定了這個說法。
穆阿台及勒派
除了哈瓦利吉派與穆爾吉埃派,伊斯蘭教早期教義學派别還有賈布爾派(宿命論派,強調主命決定一切)、卡達爾派(自由派,堅信人有自由意志)、綏法特派(關于真主德性的學說)等,但對伊斯蘭教義學貢獻最大的一定是——穆阿台及勒派。
穆阿台及勒派,是伊斯蘭教曆史上最先接受古希臘思想的教派。該派注重古希臘哲學的思辨精神,故而創立了系統性的帶有哲學思辨性質的宗教學說。
阿拉伯人用武力征服周邊民族後,東羅馬人、古埃及人、猶太人、波斯人、蘇美爾人等,無奈臣服于阿拉伯帝國,但他們的學者卻在不斷攻擊伊斯蘭教的學說。為了捍衛伊斯蘭教的尊嚴與純潔性,伊斯蘭學者也開始研究古希臘哲學,用古希臘哲學武裝自己,用于對抗異教徒的學說。這就是穆阿台及勒派人的初衷。
真主唯一;“公正”原則;恩威并施;犯大罪者介于叛教者和信士之間;勸善戒惡。上述即穆阿台及勒派的五大信條與觀點。
所謂真主唯一,即真主安拉是唯一的主宰。真主的本體就是大知者、萬能者、永生者、全聰者、能觀者;本體以外不再有任何德性,即否認可以将真主人格化,否認真主具有人的德性。
所謂“公正”原則,我們首先要知道,一切信士都相信真主公正。但穆阿台及勒派人深入研究了“公正”的含義與範圍,并由此得出結論: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是自身行為的主動者,不論善行還是惡行。與其說這是一種存粹形而上學的讨論,不如說穆阿台及勒派在探讨法律和道德責任。
恩威并施的意思是:獎勵行善,懲罰犯罪,是至高無上的真主遵行的準則。
穆阿台及勒派還界定了人所犯的罪行有大小之分。懷疑真主,才夠得上叛教;犯大罪者,隻是不虔誠的信士,絕非叛教。故犯大罪者介于叛教者和信士之間。
關于勸善戒惡,穆阿台及勒派認為首先用“心”去做,其次用“舌”去做;如若“心”、“舌”不夠用時,則應當用“手”,乃至用“劍”。
從上述觀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穆阿台及勒派将伊斯蘭教簡單的宗教信仰,打造成了理性的哲學思想。
事實是,古希臘哲學的唯理主義、新柏拉圖主義的“流溢說”、亞裡士多德的邏輯學、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論”、伊斯蘭早期教義中的自由意志論,即是構成穆阿台及勒派宗教哲學思想的來源。
艾哈邁德·愛敏在其《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中認為,如果穆阿台及勒派成為伊斯蘭教的大衆派,那伊斯蘭文明一定比當前輝煌千百倍。
穆阿台及勒派在教義學、經注學、哲學、自然科學、政治學、文學等領域均有傑出的成績。可以這麼說,伊斯蘭文化對世界的貢獻,90%都是源自于穆阿台及勒派(該派在各個領域具體的貢獻,以及曆史上的著名人物,由于篇幅有限,本篇文章就不再展開,待後續文章詳細介紹)。
穆阿台及勒派,又被稱為“唯理派”或“分離派”。早期遠離政治,專心于宗教功修與宣傳。但穆阿台及勒派人後來背離此原則,成為阿拔斯王朝哈裡發的近臣幕僚。穆阿台及勒派得勢時,對其政敵大肆打壓,這也為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
艾哈邁德·愛敏認為,随着穆阿台及勒派的倒台,理性思想從此遠離伊斯蘭文化,伊斯蘭文明由此開始走下坡路。正因為穆阿台及勒派的理性思想衰微與“聖訓派”的崛起,才導緻以《古蘭經》、聖訓為主要立法依據的伊斯蘭教法學派興起,即上一篇文章所詳細介紹的伊斯蘭四大教法學派。
自12世紀以後,穆阿台及勒派雖然在教派組織形式上已消失,但其學說依然流傳于伊斯蘭世界,對遜尼派和什葉派都産生過重大影響,特别在教義學方面。
艾什爾裡學派
我們先看看,穆阿台及勒派是如何對遜尼派教義學産生巨大影響的。
艾什爾裡學派、馬圖裡迪學派、塔哈維學派,是遜尼派的三大教義學派。其中,又以艾什爾裡學派的影響最大。
艾什爾裡學派,由艾什爾裡創立。艾什爾裡,本是穆阿台及勒派嫡傳弟子,後公開宣布脫離穆阿台及勒派。
有的曆史學家,對艾什爾裡評價極高,認為其是繼歐麥爾、沙斐儀(伊斯蘭四大教法學派之一的沙斐儀學派創始人)之後的第三位伊斯蘭信仰複興者。艾哈邁德·愛敏對前兩位也給予了高度評價,但對艾什爾裡的評價倒沒有什麼特别。
關于上文中提及的穆阿台及勒派的五大信條與觀點,艾什爾裡派起碼否定了三條。
艾什爾裡派認為,真主具有知識、能力、生命、意志、言語、聽覺、視覺等諸多屬性,真主因這些屬性而大知者、萬能者、永生者、全聰者、能觀者。基于此觀點,艾什爾裡派否定“《古蘭經》被造說”。
艾什爾裡派認為,人有選擇行為的能力,但這個能力還是受真主發出指令的控制。簡言之,艾什爾裡派否認人具有自我選擇的能力。
艾什爾裡派還提出了“說情”概念,雖然不信正道者永居火獄,但真主可以赦免任何人。
艾哈邁德·愛敏認為艾什爾裡派與穆阿台及勒派的分歧實為詭辯,均是徒有語言邏輯而無實質内容的文字遊戲。也就是說,艾什爾裡派的觀點實際就是在拐彎抹角回到穆阿台及勒派的觀點上。
我認同艾哈邁德·愛敏的說法。我想大膽揣測一下艾什爾裡的動機:
穆阿台及勒派提出的“《古蘭經》被造說”緻使社會動亂,新學派想要立足必須打破此學說,所以艾什爾裡玩文字遊戲,隻為通過邏輯學證明《古蘭經》絕非被造,從而達到其學派取代穆阿台及勒派的目的。邏輯通不通不重要,是否詭辯也不重要,證明《古蘭經》絕非被造,證明人世間一切确實是真主預先安排好的就行。
遜尼派本身沒有什麼教義學領域的發展,艾什爾裡脫離穆阿台及勒派後完全可以自成一派,為何要加入遜尼派?因為政府扶持遜尼派。若自立門戶,風險太大,難保不會成為第二個穆阿台及勒派,慘遭聖訓學家、教法學家圍殲。
事實是,艾什爾裡争取到了四大教法學派中諸多著名教法學家的追随,正是憑借這些教法學家的地位與權勢,艾什爾裡的學說才廣為傳播。
可見,艾什爾裡非常有政治頭腦,所以成功。
馬圖裡迪學派
馬圖裡迪學派,是遜尼派第二大教義學派,由馬圖裡迪創立。
艾什爾裡信奉沙斐儀教法學派,馬圖裡迪信奉哈乃斐教法學派。所以,艾什爾裡派的追随者多是沙斐儀教法學派的,馬圖裡迪派的追随者多是哈乃斐教法學派的。
艾哈邁德·愛敏認為,馬圖裡迪派與艾什爾裡派在教義學方面的觀點基本一緻,僅有的分歧主要就源于哈乃斐與沙斐儀這兩大教法學派間的理論差異。
塔哈維學派,艾哈邁德·愛敏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中沒有提及具體内容。
有一點需要說明,伊斯蘭教義學與伊斯蘭教法學正式分離,成為各自獨立的分支學科,就是從艾什爾裡派形成後開始的。或許,這就是遜尼派教義學對伊斯蘭文化做出的最大貢獻。
後期教義學派
什葉派教義學是如何受穆阿台及勒派影響的,單純解答這個問題比較難。
關于什葉派的教義學,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什葉派與遜尼派之間最大的分歧在于伊瑪目問題。什葉派教義(無罪、馬赫迪、輪回、塔基亞)與遜尼派教義,分歧主要體現在政治問題上,而非對教義的理解問題上(什葉派教義本篇文章不再展開,待下一篇文章結合什葉派曆史詳解)。
随着穆阿台及勒派的倒台,遜尼派成為阿拔斯王朝的國教,伊斯蘭教義學的發展由此停滞,水平停留在了1200年前。
盡管在伊斯蘭教義學曆史上,後來還出現過經院教義學極大成者、蘇菲主義者——安薩裡,但也未能将伊斯蘭教義學的高度,乃至伊斯蘭文化的高度,重新拉回穆阿台及勒派時期。
嚴格講,蘇菲派并非伊斯蘭教獨立的派别,是一種主義。所以,穆阿台及勒派人、遜尼派人、什葉派人,乃至基督徒、猶太教徒、佛教徒,皆可成為蘇菲派人(蘇菲主義與蘇菲派人,由于篇幅有限,本篇文章也不再展開,後續文章會單獨寫一篇)。
經院教義學、蘇菲主義認主學,乃至後來的新罕百裡主義、新蘇菲主義等伊斯蘭近現代教義學的發展,也始終未能讓伊斯蘭教義學有所突破,伊斯蘭文化乃至伊斯蘭文明,終究是不再向前了。
上一篇文章就介紹過今天的遜尼派(正統派)的教義:六信(信真主、信天使、信經典、信使者、信後世、信前定)五功(念功、禮功、齋功、課功、朝功),就是其基本教義。
何謂“信前定”?就是世間一切真主安拉預先安排好,任何人不能改變。看看,這和1200年前的艾什爾裡提出的教義有本質區别嗎?和伊斯蘭教初創時,信徒們對教義雛形的争論有本質區别嗎?
沒有,沒有本質區别。如果一個人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可以讓真主成為自己惡行的擋箭牌。那真的很可怕……請問,這符合人性嗎?
遜尼派,乃至伊斯蘭教的教義,1200年來就沒有發展過。毫無疑問,穆阿台及勒派時期,就是伊斯蘭教義,乃至伊斯蘭文化的最巅峰。
就算穆阿台及勒派用哲學解釋教義,既不親民,也不算合适,那麼按照世俗的角度來看,也是哈瓦利吉派的教義最接地氣、最符合人性,怎麼都輪不到遜尼派。
教義學淪為權力鬥争的工具
安薩裡曾經說過:普通民衆的思想深度達不到教義學的要求,教派的産生讓伊斯蘭世界分崩離析,教派之争是穆斯林世界衰落的重要因素,因為每個教派都能從《古蘭經》中找到支持本派觀點的依據。
安薩裡不愧是伊斯蘭權威,我認為他說得很對。但是,伊斯蘭文明之所以沒落,根源在于研究教義學嗎?
顯然不是。教義學,也隻是利欲熏心之人為達自身目的的工具而已。
政府扶持某派,是為了自己政權的長久統治;學者打壓别派,是為了自己的名譽與地位;在野之人利用教派與宗派紛争,是為了有朝一日登上權力巅峰。
為什麼要灌輸信徒“一切命中注定”的思想?既得利益者,想世世代代永保利益,就得讓社會最底層接受他們世世代代永遠是底層,還給了人家一個無法辯駁的理由,因為這是真主的安排。瞧,這才符合人性。
所以,伊斯蘭世界的沒落,症結絕不在教義學,也不在研究教義之行為。
真正的問題,在利欲熏心之人身上。不論哪個朝代,在哪裡,都有利欲熏心之人。良好的社會制度,才能防止小人有可乘之機。
我的結論很明顯:伊斯蘭世界之所以沒落,仍然是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造成的,教義學隻是為上層人士服務的工具而已。這個結論,上幾篇文章中已經反複提及。
希望全體穆斯林都能消除派别的芥蒂,真正視彼此為兄弟。當然,這是理想主義的想法。事實是,政教合一制度不變,伊斯蘭世界恐怕不會有進步。
本篇文章介紹了伊斯蘭教義學發展史,以及教義學同各教派之間的關系,大緻就寫到這裡。
本人對于古希臘哲學的理解與認知十分有限,故而隻能在文中盡量避免。即便出現相關内容,也隻能引用艾哈邁德·愛敏在其《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中的原文。如有解釋不清的地方,請讀者諒解,因為我本身或許也沒完全理解。
後續的文章,我打算介紹伊斯蘭教的幾個教派。下一篇文章,我準備淺析遜尼派與什葉派這對老冤家之間的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