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

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3 18:15:56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出自《道德經》第五十章,意思是,人出世為生,入土為死。長壽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來可以長壽卻過早死亡的人占十分之三。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欲望太盛,享受過度了。聽說,善于養生的人,在陸地上行走時不會遇到犀牛猛虎,戰争中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對他不伸頭角,猛虎對他不伸爪牙,武器對他不放鋒芒。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從沒進入死亡的領域。

曾仕強先生解讀

老子把人分成三種,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十有三就是百分之三十的意思。生之徒,百分之三十;死之徒,百分之三十;動之死地,百分之三十。加起來隻有百分之九十,還有百分之十,老子把它叫作善攝生者,即很會養生,很會保健的人。

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同樣是自然生,自然死,沒有特别去養生,也沒有自己去找死,這種人占了百分之六十。有生來就長壽的,百分之三十;也有生來就短命的,百分之三十;還有百分之三十,不動則已,一動就自找死路。另外百分之十,善攝生者,他們很會養生,很會保健,但為數不多。

“出生入死”,為什麼叫出生?為什麼叫入死?我們中國人,從無到有就叫出,即生出來。小孩隻有生出來的,沒有人說生出去的,這是從無到有的。就算在媽媽肚子裡,也還是有的,隻不過我們看不見。

生出來活生生的一個嬰兒,當然是有,所以出生的意思,就是從無到有。入死就是從有到無,因為老子講,一切事情都是生于無,然後複歸于無。萬物生于無,最後複歸于無,就叫出生入死。

我們常常問人家,生從哪裡來?死往哪裡去?就是這四個字,出生入死。生從生處來,死往生處去,這就表示中國人很重視生。我們沒有說,死往死裡去。所以人走了,我們叫往生,沒有叫往死。

我們是生的學問,我們的生活很重要,我們所講究的是人生。這跟孔子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其實是不謀而合的。這不是忌諱,不是迷信,而是循環往複,生生不息,本來就是生。

“生之徒”,是說自然長壽的;“死之徒”,就是自然短命的。不見得說,我什麼都不管,一切順着自然,就一定會長壽,不一定。

因為動植物也是一樣,同樣是狗,有的活得久一點兒,有的活得短一點兒;植物也是一樣,同時種兩棵樹,有一棵樹發展得茂盛一點兒,有一棵樹很快就枯萎了。

人的壽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常常講,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因為有生之徒,就有死之徒。

還有一種,老子特别提出來,叫作“人之生”,說這百分之三十的人,一生出來,不動則已,動之死地。

我們有時候覺得老子真的了不起,他怎麼會知道現在的人,越來越明顯地“動之死地”。走路不好好走,一隻手拿着手機,不停地玩;我就想到動之死地。

夫何故?其實是老子老子講完那三種人的比例以後,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會這樣?他的答案是:以其生生之厚。就是說你求生太過了,貪生怕死,而又不得其法,反而加快死亡。太過重視營養的人,最後也是動之死地。

人想養生,要得其法。所以老子接着就說:蓋聞善攝生者。據說,那些很會保健,很會養生的人,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這種人就算在陸地上到處去走,也不會碰到兇猛的野獸。

其實也不是說不會,老子的意思是說,就算碰上了,它也不會咬他,他也不會死。這種人就算去打仗,到處都是兵器,也不會為甲兵所傷。下面老子接着分析,為什麼會這樣?

兕無所投其角。那種兇猛的野獸,它想傷害你,但它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它的角不曉得頂哪裡。虎無所措其爪。就算很兇猛的老虎,它的爪子很厲害,但是它找不到地方可以傷害你。兵無所容其刃。雖然兵刃很厲害,但是你沒有可以被傷的地方。

夫何故?這是什麼道理?一句話就講完了:以其無死地。“無死地”就是沒有制造死亡的原因。我們現在傳承成四個字:命不該絕。

命不該絕的時候,碰到再兇的野獸,再猛的老虎,再尖銳的刀刃,都不會受傷。因為你自己沒有制造讓自己死的緣由。真的會這樣嗎?

老子講的并沒有這麼具象,他在告訴我們一個觀念,就是一個人隻要戒除貪念,隻要不對死有恐懼,隻要謝絕一切聲色名利,就很會攝生,很會保養自己,就不會把自己置之于死地。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置之死地而後生,跟這個其實是不謀而合的。我已經置之死地了,再也沒有死地了,也不必擔心了,結果反而不會死,反而會一心向生的方向去努力,這樣就不會動之死地。

有一次我到郊外發現一條綠色的蛇,很粗,很兇地對着我。當時隻要我一動,就是動之死地,我絕對不如它快。我一動,它撲過來,我就沒命了。我就停在那裡,不動聲色,因為我不會去跟它拼,也不會逃,況且也逃不掉。我站在那裡,然後它也沒什麼動靜,過了一會兒就跑掉了,我就松了一口氣。

後來讀到《道德經》這一篇,我才覺得,以其無死地。好像真的有這麼一種情況。你碰到動物,想打它,它一定會對抗你,這是其本能。道是一樣的,動物也是道所生,動物身上的道和我們身上的道是一緻的。你隻要不去犯它,它多半不會來犯你。

老子為什麼一直說,人要複歸嬰兒,就是當你沒有任何心思,沒有任何雜念的時候,反而很純真,而純真就很接近道,那就給你很大的保護,這隻是給大家做參考。

我們能不能長壽,誰也沒有把握,所以長壽也不必高興,短命也沒有什麼好怨的。讀完《道德經》,你就知道自然生自然死裡面,必然有兩種,而且數目都還差不多。我們所要在意的是後面這種,不要讓自己動之死地。

我們善攝生,花點時間在自己身上,好好保健,好好養生,這也不容易,不是說花些錢,買些保健品,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真正最要緊的,還是内心的修養。老子說戒除貪念,不該得的不要妄想,不要追求虛名,不要追求不正當的利,更不能追逐虛華、奢侈以及聲色,那你就無死地了。無死地就會避免很多意外死亡。

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出生入死生之徒)1

傅佩榮先生解讀

出生入死。人是從生命出發,走入死亡的。“出生入死”,聽起來氣勢很盛,一般人聽到這四個字,都以為在打仗了,冒險犯難,把生死置之度外。事實上,老子說的很簡單。“出”代表出生‘開始,“入”代表結束。人都是從生命出發,走入死亡的。事實上,宇宙萬物裡面有生命的東西,不都是如此嗎?有開始,有結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屬于長壽的,占十分之三;屬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想要照顧生命,卻往往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後面的三分法,把人分為三種:第一種是長壽的;第二種是短命的;第三種是想要好好照顧生命的。古代沒有統計學上的根據,這隻是大概的區分。長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這是什麼緣故?是因為照顧生命太過度了。另外,想要好好照顧生命,卻往往走向死亡的,也占十分之三。古代的富貴之家,他想要好好照顧生命,結果反而照顧得太過頭了,提早報銷了。我們現代人有很多富貴病,不就屬于這一類嗎?方法不對,結果反而出問題。

上面是十分之九,還有十分之一代表極少數人,他們懂得“攝生”。“攝生”就是攝取好的營養,注意環境來保護自己,可以活得久一點。

換句話說,你如果好好養生的話,不是去練武功,不是勝過其他人。而是要懂得避開危險,而這是需要智慧的判斷的。基本上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不管身體天生的情況什麼狀況,後天處于什麼樣的生活條件,你都可以學好避開危險。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聽說善于養護生命的人,在陸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與老虎,在戰争中不會被兵器所傷。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

所以老子說,在陸上行走不會遇到犀牛與老虎,這是自然界的威脅。其實不是不會遇到,而是你懂得避開危險。

為什麼有時候提到犀牛與老虎這樣的動物對人的傷害呢?在古代的社會,根據孟子的說法,商纣王的時代,他為了個人享受,把很多農田變成叢林,這樣他才能打獵。到最後出現了四大猛獸,虎、豹、犀、象。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這是什麼緣故?因為他沒有緻命的要害,所以傷不到他。事實上,是他避開了所有可能的危險。

其實,人在世界上哪裡沒有危險呢?就算吃飯吃多了,還能患上富貴病呢。人與人相處,表面上不錯,暗地裡可能會勾心鬥角。那怎麼辦呢?隻有一個辦法,讓自己沒有緻命的要害。就是你沒有過度的欲望,沒有欲望就沒有執着,就不會被人所害。

這種思維模式我們可以參考,任何問題出現,就看兩方面:自然界如何,人的世界如何。兩方面的危險都避開了,那就是有智慧。所以,人在修煉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恰到好處。

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出生入死生之徒)2

南懷瑾先生解讀

“出生入死”,出來就叫做生,進去就叫做死,在文字上解釋“出生入死”,就是這個意思。後來用之于兵法,打仗時在敵人的陣地裡進進出出,稱作“出生入死”。文字很清楚,道理就是中國遠古的哲學源流對于生死的看法,對生死的一種觀念。

所謂生死問題,在我們中國文化中,自上古幾千年以前所流傳下來的觀念,對生死不看成問題。所以堯、舜跟大禹王都認為是“生者寄也,死者歸也”。人生在這個世界上,是做客人寄住的,像住旅館一樣,所以在文學上有李白的“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的名句,都是來自這種思想。人生下來是寄住在這世間,死掉就是回去了。所以是“生者寄也,死者歸也”。

由這個古老觀念流傳下來,孔子在《易經》上也提到這類的話。《周易》的《系傳》上說:“原始反終,故知生死之說”,隻要觀察宇宙物理自然的變化,了解了白天同夜裡的道理,那就了解了生死。白天生活在這裡,也像花開的時候一樣;死了沒有什麼可怕,隻是回去了,如夜裡休息,應該睡覺一樣。睡醒了如花開又清醒,所以孔子在《易經》上又說“明乎晝夜之道而知”。我們可以連起他的上文,給他加兩個字,“明乎晝夜之道而知生死”。

老子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出生”就是通乎晝夜之道,可以說就是“生者寄也,死者歸也”同樣的道理。“出”就是生,“入”進去了,等于演話劇一樣,從後台到了前台,就看到有幾個人在那裡演起戲來,等他演完了這一幕進去了,台上還是空空的。其實人并沒有死,不過是進去了而已,人生境界就是如此。

老子非常簡單地說明了“出生入死”,就是在一進一出之間,也是一增一減、一來一去,所以沒有什麼嚴重。

“生之徒十有三”,“徒”就是途,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把握是可以活下去的。“死之徒亦十有三”,從死這一面看世界上,有十分之三的機會是會死的。所以,死的機會也是十分之三,活的機會也有十分之三。這個十分之三,就是生命活着的那個生的力量。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總要有規律的活動;由于在動,就可以向死的這一面搭配,也可以向生的這一面搭配。可是人的活動,常因為自己的知識聰明而亂動,反而使自己生命走到死之途了。如果我們動之“生”地,生命的活動有益于生的話,那生的機會便增為十分之六。如果三樣把它加起來,十分之三的機會是生,十分之三的機會是死掉,十分之三的機會都在動中,一共是十分之九了,還剩一分。

剩下的一分老子不談,因為這是生命的本有,這個本有就是老子在上經說的“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這是道,是生命的根源,他的代号就叫做“一”。

作為一個人,自己該有一個人生境界,人老了就怕沒有一個内在的精神修養,無依皈之處,那麼活着的時候,便“動之死地亦十有三”,拼命地向死路上去消耗,而美其名為人生的責任。其實到了某一個時候,責任不責任沒有什麼多大關系,反正是對自己的興趣沒有放棄,仍然“動之死地”而已。可惜的是,忘記了生命是可以自己把握的。如果一個人情緒崩潰、萎靡,這種種都是自找煩惱。

“夫何故”,他說什麼理由呢?“以其生生之厚”,天地宇宙給予人的生命,給予萬物生命,它生的力量比死的力量大。生死兩頭各自的力量占十分之三,另有十分之三則在動。但是動的方向,或向生的方向動,或向死的方向動,要看各人自己。這中間有一分,這一分最重要,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

“蓋聞善攝生者”,“攝生”這個名稱要注意,這是老子最先提出來的一個道理。

什麼叫“攝生”?我經常講這有兩方面的觀念。我國近代翻譯西方過來的一個名詞叫做“衛生”,意思是保衛這個生命。保衛生命好像是消極一點,隻是防禦而已;道家則講“養生”,“養生”應該比“衛生”好,是有積極意義的。

但是老子的道理遠不止養生,更要“攝生”,“攝”字是自己把握住,這就不止養生了。所以,成仙成佛完全操之在我,自己可以做主。這個“攝生”的名詞,就是說明修道的人,把握得住自己的生命,也做得了主。因此善于攝生的人,就是後世道家所講的神仙境界,這些人修道能夠修養身心性命,達到神仙的境界。

“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這就是說懂得攝生修道有成就的人,在山裡走路,不怕猛獸。老虎是要吃人的,“兕”是頭上有角的一種猛獸,後世說就是犀牛。在非洲生産最多的大犀牛,頭上有角,遇到這種猛獸,人多半難逃一死。在上古的社會,因為野獸橫行,人随時可以被野獸傷害,而一個修道的人,後世佛家也說能降龍伏虎。

小說《封神榜》上所描寫的很多天人的坐騎,都是獸類。有的騎麒麟,有的騎老虎,騎什麼都有,隻有姜子牙騎個怪東西名叫“四不像”。不過四不像的确有這種動物,滿清的時候,乾隆及鹹豐年間,在北方曾把四不像運到宮廷裡養了很多年。四不像靈性很大。

所以有道的人,可以入山林,驅野獸。像兕虎這些猛獸,角抵觸不到他,利爪抓不到,打仗的時候,刀也砍不進,這就叫做神仙境界。人如何能做得到呢?人在死去之後,跟着死亡的隻是生命本能的物質作用而已,而生命内在的本能并沒有發動,所以一個人可以自己發動内在本能,再創生命的作用。這是道家所說的,在理論上是可以長生不死的,但是,隻有善于攝生的人,才有這個本事。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為什麼人有這個修養,可以到達這個境界呢?“以其無死地”,也就是後來禅宗所講“了了生死”,是說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死的。

老子的理論認為,一個人可以把握自己生命的死生,所以修養到家的人,“以其無死地”,他已經把死的那個過程消除了,把“動之死地亦十有三”也去掉了,所以他生命存在的機會,就永遠把握在手裡了。

這不是故意開玩笑的,而是真正如此;這也可以叫做“中國的存在主義”,人的生命可以永遠存在的。真正的存在是“長生不死”,這就是老子的理論。

再如《神仙體道通鑒》上說,老子根本就沒有死;在周朝以前,舜、禹時候他就是廣成子,後來的彭祖也是他,他在任何一代都是了不起的人物。他同漢武帝也見過面,隻是另外化了一個名字。反正每一代他都出現,看看是否能收一個兩個徒弟,後來因為找不到,他又走了。

道家《神仙傳》這一面的資料,不但說老子沒有死,連墨子也沒有死;墨子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還出來過,也是表演了一下就走了。《神仙傳》裡這些怪事很多,反正都屬于“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罷了。

《道德經》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