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上對人類早年締造符号有八個字的表述,叫“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就是近在身體上找符号,遠在物象上找字号,這就是象形文字最早期的來源。
甲骨文“進(進)”為上下結構,上部畫一隻短尾鳥(即“隹[zhuī]”),下部是“止”,人足之形,即“趾”的初文,一般表示行走。
為何這兩個構字成份結構可以表示“往前”的意思? 不得不佩服古人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因為鳥兒在運動中隻能向前飛行,從來不能退飛,隻向前飛,從不向後,這是鳥兒運動的特點,和陸上的動物不一樣,因此,以從隹從止的“進”來表達“前行”之意,尤其準确,這是典型的會意字。
金文“進”在甲骨文從隹從止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彳[chì]”,彳是小步慢走的意思。古人可能一是要強調該字的行走之意,二是還發現鳥兒除了不能在空中退飛,即使在地上鳥腳也無法退行,從隹從止從彳,更強化了往前的意思:
到篆文,“彳”和“止”合并成為“辵[chuò]”,這就是走之底的原形,表示“走走停停”或者“奔跑”之意。 篆文“進”因此從辵從隹,但是本義不變:
隸變時,辵就寫成了今日大家熟悉的走之底:
隸書“進”
楷書承續了隸書的字形:
楷書“進”
俗體楷書“進”以“井”表聲,代替了隹。 簡化字方案推行時便采用了筆畫更簡單的“進”作為标準字:
楷書“進”
由此可知,“進”的本義:以鳥兒不能退飛或退行,來表示“往前行走”之意。
與時俱進
意思是行動和時代一起進步。
出自1910年初蔡元培先生撰寫的《中國倫理學史》。針對清朝末年中國思想文化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指出“故西洋學說則與時俱進”。 他把散見于中國古書中的“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等激勵人的說法概括綜合為“與時俱進”。
複 、 産 、 市 、 聞 、 圓 、 方 、 封 、 解 、 禁 、 外 、 政 、 内 ......
更多:“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漢字本義”系列之便捷檢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