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裡峙一景。 李典 攝
中新網甯波6月29日電(見習記者 李典)從浙江省甯波市鎮海區出發,坐船行至東北方向約40分鐘,葉家第五代守塔人葉超群便來到了自己的工作地點——七裡峙。在這裡,他将和島嶼上的百年燈塔一起,度過“遠離塵世”的一周。
燈塔,被稱為“大海的眼睛”,過往的船隻通過它來判斷方向與位置。在東海,星羅棋布的島嶼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燈塔:花鳥燈塔、魚腥腦燈塔、下三星燈塔……其中,一些位置重要的燈塔便會有它的守塔人。
葉超群扛着生活物資上島。 李典 攝
今年32歲的葉超群守護的是位于甯波舟山港交通要道上的七裡峙燈塔。從他的高祖父開始,葉家已經守塔五代。葉超群說,他從守塔41年的祖父葉中央身上學到了“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燈塔精神。
因為守塔,葉中央曾親眼看着自己的父親被台風奪去了生命,妻兒也因自己守島而遇難。常年處在陰冷潮濕環境下,他還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和肺病。
“爺爺對逝去的親人有愧疚,但他從沒有講過放棄。”葉超群說,“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守護那一盞指路明燈,讓自家悲劇不要在别人身上重演。”
在祖父無私付出的感染下,葉超群亦選擇接力守塔。5年時間裡,他在工作日重複着定時檢查燈塔是否正常運轉、觀察海面有無異常等。單調枯燥的工作使得葉超群與燈塔成了朋友,“每座燈塔都會發出自己獨特的頻率,就像是屬于它們自己的語言一樣。”為了排遣寂寞,海島上養了4隻貓和2隻狗,“就是想讓這裡更熱鬧點兒。”
海島的日子不比陸地,生活物資靠的是人力搬運。每次上島,葉超群和同事都會帶上采買好的米、水及肉菜。一旦遇上海況不佳無法補給的日子,島上常常“彈盡糧絕”。為此,他們在島上開發了多處菜地,種上黃瓜、茄子、辣椒等改善夥食。
值班中的葉超群。 李典 攝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葉超群在島上度過了今年的春節。站在七裡峙的最高點向遠處望去,可以微微看到陸地。陸地上家的方向,成了他最為挂念的地方。
檢查燈塔設備。 李典 攝
“但其實,我們比父輩們的條件好了很多。”從父輩的講述和自身親曆中,葉超群“看見”了太多中國航标事業的變化。從起初人為每小時為煤油燈塔上弦到燈塔實現自動運轉、從海面單一的燈塔指引到數字化的航标數據庫、從被動的船舶報備到“船載+岸基”自動識别系統……愈發先進的科技應用讓葉超群這代守塔人已然從繁雜的守塔事務中解放出來。
“如今,燈塔的文化價值日益凸顯,精神内涵也日漸豐富。”葉超群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發揚百年傳承的燈塔精神,守住内心深處的那份熱愛。
實際上,在東海航海保障中心甯波航标處,包括七裡峙燈塔在内的11座“浙東沿海燈塔”已于2013年入選第七批中國重點文保單位。但時至今日,由于種種原因,燈塔精神還是未能成功“出圈”,為公衆所熟識。
風雨中的七裡峙。 李典 攝
幾年前,參加完于韓國仁川舉辦的國際航标協會第十九屆大會,葉超群頗有感慨,“韓國很多燈塔是作為文化平台供大衆參觀、學習的,我們燈塔文化價值的挖掘是不是也可以借鑒呢?”帶着這份思考,葉超群常常走向熒幕前,希望把燈塔故事講述給更多的人。
今年年初,剛剛晉級為父親的葉超群為兒子取了一個特殊的乳名——“塔塔”。他說,等兒子大了,他要為孩子好好講一講燈塔與守望的故事。(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