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糧油3月14日消息,寫下上面的題目,不知道各位網友讀到後會不會覺得拗口,就是每日糧油小編讀起來都覺得有點感到别扭,但事實情況卻就是如此!
目前,阿根廷大豆産區幹旱,不僅僅影響到全球大豆價格出現上漲,更是實實在在的開始影響大豆及其下遊産品的出口市場。
來自美國農業部上周四的供需報告顯示,預計中國2017/18年度豆粕出口達到190.9萬噸,高于2016/17年度的111.1萬噸。
從2017年我國豆粕出口情況來看,主要出口地區為日本,周邊的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雖也有進口,但量都不大,即使日本,它的主要豆粕進口國也是阿根廷,但是阿根廷的嚴重幹旱預計導緻阿根廷大豆減産,豆粕出口供應也将相應減少,分析認為,日本、韓國和越南等亞洲主要豆粕進口國基本是從南美進貨。
寫到這裡肯定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了,怎麼會這樣呢?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是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怎麼進口過來還要出口?
1991年,有中糧和嘉裡集團共同打造的第一批小包裝金龍魚食用植物油推向市場(關于其中的梗了解中國食用油曆史的都不陌生,應了一句話:人傻、錢多、速來,其中故事歡迎關注每日糧油查看),對于長期缺油、食用動物油和小作坊壓榨出的黑乎乎的食用油的國人來講,包裝精美、色澤純正的桶裝食用油在彼時屬于高檔品,并迅速成為有錢企事業單位發福利的首選物品。
随着食用小包裝食用油的飛速發展,以大豆為主要原料的植物油壓榨産業也獲得飛速發展,特别是東北地區依托産區優勢,迅速成為全國主要的大豆壓榨基地,大連華農的發展速度就是當時的典範。
伴随着大豆壓榨産業的發展,我國地少人多,人均資源不足的弊端也開始顯現——我們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但那指的是溫飽,一旦我們開始向更高端的需求轉變時,糧食和耕地依然是個問題。
由于國産大豆産量有限,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們開始陸續放開大豆進口市場,并最終引起了2003-2004年的第一場大豆危機(這又是一個心酸故事,每日糧油将陸續呈現給大家,歡迎關注每日糧油查看),大量國内壓榨企業倒閉轉賣,國外資本開始進駐,并初步形成了以沿海為壓榨基地的格局,大豆進口市場更加通暢。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大豆進口量已經突破9000萬噸,占全球貿易量七成,是絕對的大豆進口第一國,充分顯示了國内的需求狀況。
但與鋼鐵等行業一樣,大豆壓榨業在龐大的需求同時,由于企業間的競争,也面臨着産能過剩問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豆壓榨産能超過1000噸/日的企業約有150家,日壓榨大豆總能力突破40萬噸,折合年壓榨量大約在1.5億噸。如果加上菜籽等小品種的壓榨産能,我國油料壓榨産能嚴重過剩。
因此,近年來,我國的壓榨企業也開始利用産能方面的優勢,對外豆油和豆粕出口貿易增加。
相對于周邊國家而言,我國大豆進口量大,且呈現常态化,在大豆進口方面具備優勢。同時,企業在進口大豆加工過程中會獲得加工環節的利潤。對此,有媒體稱,我國正在變成亞洲油料壓榨中心,輻射的範圍也将越來越廣。
其實,在巴西、阿根廷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等油脂油料出口國方面,也都希望改善原料出口現狀,想将加工環節利潤留在國内。
當然,目前國内壓榨産業的飛速發展也面臨着諸多問題,特别是國産油料的銷路問題。
注:本文由每日糧油整理采編,基礎素材采自郭清保《當前外資在華植物油産能分布研究》
全國農村土地改革催生暴富新行業,點擊“了解更多”,立刻開始賺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