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網拓撲如下所示,彙聚交換機(HJ_2)采用鍊路聚合技術連接核心交換機(HX_1),PC地址段網關配置在核心交換機上,各個PC屬同一地址段連接彙聚交換機。
某日,運維人員發現終端PC中有的可以ping通網關、有的則不可以,不知該如何解決?
故障分析1、終端PC無法ping通網關屬于OSI參考模型的三層以下的問題,并未涉及路由;
2、針對鍊路層及物理層技術進行羅列分析并查看,如LLDP技術、STP生成樹技術、環路檢測技術、二層鍊路聚合技術和ARP技術等。
故障定位第1步:通過查看彙聚交換機STP和環路檢測,上行和下行鍊路未發現環路。另外,經測試,終端PC之間相互ping可通。
第2步:從第1步的查看、分析和測試,部分終端PC無法ping通網關,可定位于彙聚交換機上行鍊路和核心交換機的下行鍊路。
第3步:通過LLDP技術查看彙聚交換機與核心交換機之間物理連接鍊路,如下所示。然而當查看交換機的鍊路聚合配置時,發現核心交換機有個物理并未加入到鍊路聚合組中,如下圖所示。
第4步:更新核心交換機G1/0/3接口的配置,各個終端PC均能ping通網關IP,問題解決。經向運維人員質詢求證,核心交換機物理鍊路,插接錯誤。
腦補之鍊路聚合技術腦補1:為何會出現上述問題呢?主要根因在于二層鍊路聚合技術中的“load-sharing”,即鍊路負載方式
以華三交換機為例,默認情況下,二層鍊路聚合鍊路負載方式如下所示:
<HX_1>dis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Link-aggregation load-sharing mode:
Layer 2 traffic: packet type-based sharing
Layer 3 traffic: packet type-based sharing
<HX_1>
通過彙聚交換機的鍊路負載計算,部分終端PC可以ping通網關,該ping包由彙聚交換機從G1/0/2轉發到核心交換機G1/0/2(Trunk接口并放通vlan100);部分終端PC不可ping通網關,該ping包由彙聚交換機從G1/0/1轉發到核心交換機G1/0/3(無配置),可通過抓包分析驗證。
腦補2:鍊路聚合技術種類
靜态鍊路聚合,可适用于不同廠商設備之間或同廠商設備之間互聯使用;
動态鍊路聚合,可适用于同廠商設備之間互聯使用,一般不用于不同廠商設備之間互聯使用;
二層鍊路聚合,工作于OSI參考模型的鍊路層,聚合接口屬于二層接口;
三層鍊路聚合,工作于OSI參考模型的網絡層,聚合接口可配置IP地址;
腦補3:二層鍊路聚合技術配置實現邏輯
第1步:創建二層鍊路聚合組;
[HX_1]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0
[HX_1-Bridge-Aggregation10]
第2步:物理接口加入到鍊路聚合組中;
[HX_1]interface range GigabitEthernet 1/0/23 to GigabitEthernet 1/0/24
[HX_1-if-range]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10
第3步:配置鍊路聚合組;
[HX_1]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10
[HX_1-Bridge-Aggregation10]port access vlan 100
Configuring GigabitEthernet1/0/23 done.
Configuring GigabitEthernet1/0/24 done.
[HX_1-Bridge-Aggregation10]
腦補4:鍊路聚合技術的鍊路負載方式
[HX_1]link-aggregation global load-sharing mode ?
destination-ip Destination IP address
destination-mac Destination MAC address
destination-port Destination port
ingress-port Ingress port
source-ip Source IP address
source-mac Source MAC address
source-port Source port
總結網絡故障處理可按照OSI參考模型的分層思路,分析判斷網絡故障;可采用分段測試、對比分析測試的手段,定位故障點,從而最終解決問題。
本期文章就分享這麼多,不足之處,歡迎各位小夥伴留言指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