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從一出生,就希望獲得别人的贊同。
小孩子希望聽到大人的贊美和誇贊,
學生喜歡聽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
年輕人努力獲得長輩的認同和認可,
老年人希望獲得晚輩的關注和關心。
那如何才能赢得他人的贊同呢?
全球最著名的人際關系學大師卡耐基先生的《人性的弱點》一書,
就教會我們如何獲得他人的贊同。
隻有一種方法,可以得到辯論的最大勝利,那就是盡量避免辯論。
避免辯論,就像避開毒蛇和地震一樣。
一場辯論的終了,十次中有九次,那些辯論的人都更堅持他們的見解。
他們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确的,不會錯的。
如果參加辯論,成敗都是一個樣的。
為什麼呢?
假使我們的辯論勝了對方,把對方的意見指責得體無完膚,而結果又怎麼樣呢?
我們自然很高興,可對方會如何呢?
我們使他感覺到自卑,傷了他的尊嚴,他自然對我們獲得的勝利感到不滿。
我們必須知道,當人們逆着自己的意見被人家說服時,他依然會固執地堅持認為自己是對的。
因此,巴恩互助人壽保險公司為他們的職員定下一條規則:不要争辯。
一個真正成功的推銷員,是絕不會跟顧客争辯的,即使是輕微的争辯,
也應加以避免……人類的思想,不是那麼容易被改變的。
釋迦牟尼曾說過:“恨永遠無法止恨,隻有愛才可以止恨。所以誤會是不能用争論來解決的,而需要用外交的手腕以及賦予對方同情來解決。”
所以,要赢得他人的贊同,首先要避免與他人發生争論。
争論,會使我們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我們要學會如何避免争論,如何少講話。
如果我們不能确定,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對的,那我們便沒有指責别人的資格。
我們可以換種方式表達,告訴對方的錯誤,就像我們用話語一樣的有效。
我們自己要承認,我們也是随時都可能犯錯。
而别人受到我們的影響,也會使他承認他自己有難免犯錯誤的時候。
當羅斯福當美國總統的時候,他曾親口承認:
如果他每天有75%的時候是對的,那是到達他最高程度的标準了。
如果這是20世紀最受人矚目的總統的标準,那我們又該如何呢?
如果我們能确定,在一整天有55%的時候是對的,
那我們完全可以到華爾街,日進鬥金,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
如果我們不能确定,55%的時候是對的,那又憑什麼指責别人的錯誤呢?
如果我們發現了别人的錯誤,應該怎麼做呢?
可以嘗試用下面的方式來說,似乎更好一些:
“好吧,讓我們來探讨一下……“
”可是,我有另外一種看法,當然也許是不對的,我也經常把事情弄錯,如果我錯了,我願意改正過來……“
”現在讓我們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絕大多數人不會責怪我們說這樣的話:“或許是不對的,讓我們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基督降生前的2200年,埃及國王教訓他的兒子:
“一定要用外交手腕,才能幫助你達到你所希望的目的。”
如果要使人信服,千萬别說:“你錯了。”
我們首先應該責備自己,這樣比讓别人責備要好得多。
承認自己的錯誤,感覺有别于他人,并會給人一種尊貴而高尚的感覺。
勇于承認錯誤,并主動表達,别人就會采取寬厚、原諒的态度,來減輕我們的錯誤。
隻有愚蠢的人才會盡力為自己的錯誤進行辯護,然而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會這樣做。
當我們對的時候,我們要溫和而巧妙地去得到人們對我們的贊同;
當我們犯錯誤的時候,我們要當即真誠地承認自己的錯誤。
這種方法會産生驚人的效果。
在某種情況下,它比為自己辯護更有力量。
古語有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使人信服,那就應該:如果我們錯了,就勇敢地承認。
如果我們想赢得人心,首先就要讓他人相信我們是最真誠的朋友。
林肯曾經說過:“假如人心不平,而且人們對你的印象惡劣,即使你用盡所有的基督理論,也很難讓别人信服于你。人的思想是不容易改變的。你不能強迫别人同意你,但你完全有能力去引導他們,前提是隻要你溫和友善地去對待他們。”
他還說過這樣一句古老而颠撲不破的處世真理:
“一滴蜂蜜要比一加侖的膽汁更招引蒼蠅。”
著名的律師丹尼爾・韋伯斯特曾被許多人奉若神明。
盡管他的聲譽極高,但他那極具權威的辯論始終充滿了溫和的字眼。
他的辯論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詞句:
“這有待陪審團的考慮”,
“這也許值得再次深思”,
“這裡有些事實,相信您沒有疏忽掉”,
“這一點,由您對人性的了解,相信很容易看出這件事的重大意義”。
這些詞語中沒有恫吓,沒有高壓手段,也沒有強迫說明的企圖。
韋伯斯特用的都是溫和、平靜以及友善的處理方式,卻不失權威,這正是他成功的最大助力。
我們想要使人信服,那就應以友善的方式對待他人。
我們和别人交流時,要先強調,而且不停地強調我們所認同的事情。
不要先讨論自己不同意的事。
讓對方在一開始就說“是,是的”。
如果可能的話,最好讓對方沒有機會說“不”。
我們都在為了同一個結論而努力,我們的差異在于方法,而不是目的。
哈理・奧維屈博士認為,“不”的反應是最難克服的障礙。
當對方說了“不”字,那我們本性的自尊就會迫使我們繼續堅持下去。
雖然我們以後也許會發現這樣的回答有待考慮。
但我們的自尊該往哪裡擺呀?
一旦說了“不”,我們就會發覺自己很難再擺脫。
懂得說話技巧的人,一開始就會得到許多“是”的答複。
這可以引導對方進入肯定的方向。
這就好比撞球,原本我們打的是一個方向,如果稍有偏差,等球彈回來時,就完全與我們期待的方向相反了。
“是”的反應其實是一種很簡單的技術,卻被大多數的人忽略了。
也許有人認為,在一開始便提出與之相反的意見,這樣正好就可以顯示自己重要而有主見。但事實卻并非如此。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是”的反應技術是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蘇格拉底,他改變了人類的思考方式。
2000多年後的今天,大家仍尊他為最有智慧的學者。
他的秘訣是什麼呢?是因為他指出别人的錯處嗎?當然不是。
他的方法現在被稱為“蘇格拉底法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是”反應技巧。
他問對方一些同意的問題,然後再逐漸引導對方進入設定的方向。
對方隻好繼續不斷地回答“是”,等到對方覺察的時候,他已經得到設定的結論了。
所以,下次當我們想告訴别人犯了錯的時候,請記住蘇格拉底這一有效的法則,
問一些溫和的問題,一些可以引發别人作出“是”反應的問題。
讓對方暢所欲言,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事或與己有關的問題感興趣,而且一定比我們知道得多。
所以不如問他一些問題,讓他給我們講述一些有關的事情。
在他人還有許多意見要發表的時候,是不會注意到我們的。
所以我們要忍耐一下,用一顆開放的心聽取他人的講話,
并誠懇地鼓勵他人發表自己的意見。
即使是我們的朋友,也喜歡談論他們自己的成就,
而不願意隻聽我們吹噓自己的成就。
很多人為了讓别人的意見和自己保持一緻,往往采用一種錯誤的策略:說話太多。
其實,我們不如讓對方暢所欲言,這樣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如果我們不同意他人的意見,最好不要阻止他,這樣做是沒有什麼效果的。
法國哲學家羅西法考說:
“如果你想要樹立敵人,就勝過你的朋友;
而如果你要得到朋友,那就要讓你的朋友勝過你。”
為什麼要如此?
因為當朋友勝過我們的時候,他們獲得了一種尊重感;
而當我們勝過他們的時候,他們會産生一種自卑感,并引起猜忌和嫉妒。
德國人有句俗語:“最純粹的快樂,就是從别人的困難中得到的快樂。”
是的,恐怕我們的一些朋友,從我們的困難中比從我們的勝利中得到的滿意更多。
所以不要總是向他人炫耀,我們要學會謙遜,這樣才會使人永遠喜歡我們。
我們都要逝去,百年之後也許會被人完全遺忘。
生命短暫,不要總是談論那些小小的成就,否則會使人厭煩。
反之,我們應該鼓勵他人說話。
所以,如果我們要使人信服,那就要給他人說話的機會。
沒有人喜歡被迫去買一樣不需要的東西,或是被人派遣去做一件事。
使人接受一種意見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呢?
就是不經心地将這意見移植到他的心裡,引發他的興趣,并且讓他自己去思索。
我們對自己所發現的意見,是不是比别人代我們說出的更信得過?
如果是的話,我們把自己的意見,硬生生地塞進别人喉嚨裡,這是不是錯誤的觀念呢?
如果提出意見,啟發别人自己去得到他的結論,這難道不是一個更聰明的方法嗎?
所以,如果我們要使人信服,就要讓别人覺得那是他們自己的主意。
永遠按照對方的觀點去想,從他人的立場去看事情,
這或許會成為影響我們終生事業的一個關鍵因素。
我們為别人保全了面子。他們會覺得很好,而我也感覺到很好。
因為我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考慮了他們的觀點。
在生活中可能會發生這樣的情形:或許對方完全錯了,但他卻不以為然。
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要指責他人,因為那是愚人的做法。
我們應該了解他,而隻有聰明、寬容以及特殊的人,才會這樣去做。
對方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和行為呢?
其中一定有他的原因。
探尋其中隐藏的原因,我們就能得到了解他人行動或人格的鑰匙。
想要找到這把鑰匙,我們必須誠實地将自己放在他的位置上思考。
如果我們對自己說:
“假如我處在他當時的困難中,我将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什麼樣的反應呢?”
這樣我們就可以省去許多時間和煩惱,也可以增加許多處理人際關系的技巧。
哈佛商學院的一位院士說:
“在與人會談以前,我情願在那個人辦公室外的人行道上走上兩個小時,
也不願意走進他的辦公室。如果對于我所要說的,
以及他可能要回答的東西沒有一個極清楚的觀念的話,我是不會走進去的。”
所以,如果我們要使人信服,
我們就應該遵守“真誠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如果我們明天要遇到的人,有75%在渴望同情。
我們對他們給予同情,他們就會即刻喜愛上我們。
有這樣一句神奇的妙語,它可以阻止人們的辯論,也可以消除他人對我們産生的惡感,
而且還會給他人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使對方注意聆聽。
大家是否急切地想知道這一句神奇的妙語是什麼?
這句妙語就是:
“我一點都不奇怪你有這種感覺。如果我是你,也會和你有一樣的感覺。”
之所以我們成為現在這樣的人,并沒什麼可以居功自傲的。
要記住,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那些充滿煩躁、固執和缺乏理智的人,
他們之所以會成為這樣的人,其實他們自己并沒有很大的過錯。
我們應該對他們表示惋惜、憐憫和同情。
格慈士在其著名的《教育心理》中說:
“人類都普遍地追求同情。
兒童迫切地想顯示他們的傷害,甚至故意割傷或打傷,以此獲得大量的同情。
同樣的理由,成人也想要顯示他們的傷害,叙述他們的意外和疾病,
特别是開刀手術的詳情。他們為真實的或想象的不幸感到‘自憐’。
實際上,這差不多是人類的一種共同的習慣。”
所以,如果想使人信服我們,那就應該遵守一個原則:真誠地同情對方。
培龐・摩根經過分析得出:
每個人的行事都有兩個好理由:一是看起來很好,二是的确很好。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放之四海皆準的準則,任何事情都會有例外。
當然,行事的主人都會認為真的很好,我們不用再去強調什麼。
但我們每個人的内心都把自己理想化,都喜歡為自己行為的動機賦予良好的解釋。
所以,如果我們要想改變其他人,就應該對他們訴諸高尚的動機。
假如我們已經有了一套适用的辦法,何必要再更改呢?假如無效,不妨先試試看呢?
所以,如果想使人信服我們,就應該激發他人去産生高尚的動機。
當下社會是表演的時代,隻是平鋪直叙,還不能有很好的效果。
要把事情描述得生動、活潑,要使它更有趣、更有藝術,所以必須用有效的“表演術”。
我們要獲得人們對我們的贊同,就要使我們的意見富有藝術。
有時候我們和别人争論,雖然理由占了優勢,自己也覺得很滿意。
但時間到了,會談完了,别人沒有理會,這種方式不能獲得任何效果。
不要去理會那些數字和各項資料,把事實用藝術的手法表演出來,才會獲得效果。
取勝的欲望!挑戰!激發!激發他人産生一種向上的精神,這是一種确實有效的方法!
想要做成事情的辦法,就是激起競争。
這裡的競争不是勾心鬥角的競争,而是相互取勝的欲望。
沒有挑戰,羅斯福就不能當上美國總統。
當這位騎士剛從古巴回來,就被推舉為紐約州候選人,
反對者都知道他不是該州的合法居民。
這時羅斯福恐慌了,他想到了退出。
于是普拉德開始激将他,羅斯福被激得大聲叫道:
“難道聖巨恩山的英雄是一個弱者嗎?”
在這一激将之下,羅斯福繼續奮鬥。
一個挑戰不隻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且影響了一個國家的曆史。
挑戰,是任何成功者都喜愛的一種競技,一種表現自己的機會。
挑戰,是證明自身價值以及争強鬥勝的機會。
所以,我們想要使一個富有上進精神和充滿血氣的人同意自己的意見,
那麼,就應該記住:給他提出一個挑戰。
總結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需要赢得他人的贊同。
這對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至關重要!
理論結合實踐,相信大家都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