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四十年
——緻宜昌城建學校枝江同學會
40年前的3月,在那個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從宜昌城建學校回到了我們的家鄉,我們的枝江。當年的枝江,東起建設路,南到沿江路,西至紅旗路(現民主大道),北止化工路(現迎賓大道),水泥路面僅一條建設路,其他硬化路面也是僅4公分厚度左右的瀝青路:當年禮化路兩邊為土明溝,前進路、衛生巷尚未打通。通過我們的努力,團結路上團結橋的修建,有效改變了城市的模樣,然後,有了五柳公園的雛形。目前,丹陽公園,濱江公園,金湖濕地公園,白鴉寺公園……相繼建成,如今的枝江已建成為國家園林城市。在我們的參與中,規劃和建設了城區主要道路骨架,目前已和董市實現無縫對接,枝江北站拉近了我們與世界的距離。如今,枝江市早已舊貌換新顔,城區面積不斷擴大。歲月見證了我們的成長,也見證了我們的成就。
我們的40年,一路走來,規劃戰略有方斌、廣平同學的精妙決策;方案細化有亞中、新華同學的精雕細琢;實施過程有張強、黃強同學的有效監管,孔蓉、世華的房地産項目蒸蒸日上;傳林、方玉的項目服務蓬勃發展,華強、永洪實現了華麗轉身,傳新、發新等衆人為同學們的成就鼓與呼等等,都讓我們為之感慨為之欣慰。
40年來,我們經曆了人生的風雨曆程,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精彩,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故事。40年前我們學着别人的模樣談戀愛,40年後看着配偶鬓生白發暗自發呆,40年前我們揮斥方遒,40年後我們學會了接受。30年前我們講着春天的故事,30年後我們迎來了秋的收獲。20年前我們曆經改革的陣痛,20年後,我們無悔當初的選擇。如今,一個個新的生命在和我們擁抱、嬉戲,我們也在慢慢變老。
歲月如風,我們容顔不再青春,而心中的芳華依舊綻放。
四十周年來相會,我們期待着下一個十年,再下一個十年的再相聚。
以下是方斌40年同學聚會感言:
紀念畢業四十周年
——318有感
在囯人心中,318是連接中國東西走向,上至世界屋脊拉薩下至東海上海的一一條最美的景觀大道,它雖然美麗漂亮宏大順暢,但沒有我心中318那麼神聖厚重終生難忘。
1982年3月18日,我們15名二十歲上下的小夥子從枝江的四面八方來到枝江縣基本建設委員會——這一天,是我們人生工作的開場,天知道或許是學校開了一個玩笑,我們戴着“水班規班工班”帽子從學校來到職場,在革命化、知識化、專業化、年輕化的時代,各單位急需專業化人才。按照學有所用的原則,我們分别按水班分到自來水、排污站,建班分到建築設計院、建築公司,規班分到鎮城建站等部門。從此我們按照設定線路開始了工作的征程。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改革開放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中華民族覺醒、奮起追趕世界的偉大時代,百廢待興,求賢若渴,我們幸運來到這個好時代。根據“四化”要求,把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二十多歲小夥子推到前台,成為了建築公司、開發公司、自來水公司主要領導,統領幾百餘人,至鼎盛時城建局、分局、建築公司、開發公司、自來水公司、設計院、規劃院、質監站、定額站、房管中心、建工股、規劃股,建築學會無不由同學“統領霸占”,經過時間的曆練有的從政至縣府政協領導崗位,有的潛心業務技術精尖,有的開辟商海日進鬥金。今日枝江之城建看“金湖囯家濕地公園”還見同學亞中放線足迹,問枝江公園第一“五柳公園”衆人說這是方斌的新意,觀成片高樓有同學"曹新華”的手迹,萬丈高樓質量為先有同學張強牢記,在枝江城建我們做出了無數個第一,枚不勝舉。四十年前我們不約而同來城建,今天我們相繼離開,回首往事,我們曾經獨領城建風騷四十載,做出過豐功偉績,我們不愧城建學校,不愧這個時代,不愧老師的教育。
四十年,我們不僅有業績更有美好的回憶,曾記得我們一起追風、留長頭發、穿喇嘛褲、跳迪斯科,騎50摩托車、唱流行曲;曾記得初入世不更事,年少氣盛,因為一名同學同公安人員發生争執,我們相約共同反擊被留談活;曾記得同學一行到問安測量,無視當地父母官狀告縣局我們無奈之極;曾記得同學戀愛私信被拆嘩衆嬉笑,還有自學考試一哄而上,玩而不堅,持者甚少,後有電大,終成一系,還有個别學成至碩士學位,一件件,我們記憶憂新倍感珍惜。
人生無非三段,學習、工作、休息,人生歲月,是健将也好、運動員也罷、陪場也行,我們經曆過,足夠了。淡看前場雨和雪,重視後段體與膚,快樂過好下半生。昨天張強同學約好:下一個四十年他買單,找個好館子好好的吃一頓,今天就開始期待!為此奮鬥吧,同學們。
方斌于2022年3月18日深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