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似乎衆多文人都有隐居情結,尤其是那些仕途不順,又不願低頭去做些蠅營狗苟之事的文人,畢竟文人骨子裡都是清高的。這也是為何田園詩派鼻祖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會被衆多文人推崇,因為“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他滿足了衆多文人對于清高的幻想,原來遠離世俗的紛紛擾擾,也可以活得這般怡然自得。
就像“宋詞一哥”蘇轼,一生颠沛流離,但心中念念不忘的便是歸隐,所以才有了在黃州躬耕于東坡的舉動,對于羨慕陶淵明的他來說或許這樣也便能體會到陶淵明歸隐的喜悅。就連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其實也是在買田歸隐的路途中遇到一場大雨而作,那時的蘇轼其實便已起了歸隐之心,隻是世事難料,一生欲求歸隐的他卻始終未能離開官場,想來也是無奈。
而本期筆者要介紹的是一首唯美元曲,堪稱“神轉折”,上片寫盡世事變幻,下片滿是甯靜悠閑,結尾6個字,更是道盡隐居生活的美好,令人向往不已。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元曲。
《人月圓·山中書事》
元.張可久
興亡千古繁華夢,詩眼倦天涯。孔林喬木,吳宮蔓草,楚廟寒鴉。
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這首元曲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張可久是元代一衆散曲家中現存世作品最多的,而且他在當時也是名氣斐然,和張養浩合稱“二張”。張可久的作品一向以清新淡雅著稱,在元代是獨樹一幟。
這首散曲上片詠史,寫的正是世事變幻,如一場繁華的美夢,當時可謂壯懷激烈,但時過境遷之後便隻有了無痕迹,詩人遊曆四方用敏銳的洞察力看盡滄桑,如今已然疲倦。孔家陵墓如今已然是長滿喬木,舊日吳國的宮殿如今也是蔓草叢生,楚廟裡也傳來陣陣寒鴉之聲,可謂凄涼。
詞人上片通過一些情景的今昔對比,表達出對于世事變幻的感歎,同時從這些不同地方的景物中也不難看出詞人一生颠沛流離,正是應了詞中的“天涯”,而曆經這些的詞人自然已是看破繁華如夢,所以自然而然便引出了下片歸隐生活的悠閑甯靜。
回到老村生活的詞人,過着簡單的生活,雖然屋舍不多隻有寥寥數間,但是卻藏有萬卷書,而這對于詞人來說便已足夠,而且也正好呼應了标題中的“山中書事。而結尾三句則是描寫山中最怡然自得令人向往的事情,采來松花釀酒,用春水煎茶,讀這結尾寥寥12字,似乎鼻間已然能夠嗅到淡淡的松花酒和煮沸的茶水的芳香。
張可久這首詞,上片豪放大氣不輸蘇詞,勘破世事變幻,下片恬淡雅緻頗有陶公之風,可謂是“神轉折”,讓隐居的美好在上下片的對比中顯露無遺,令人向往不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