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走進兒童的心理世界

走進兒童的心理世界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1 20:16:15
安慰嘴

在《唐老鴨》的動畫片中,唐老鴨叔叔想獲得孩子們對他的照顧,騙孩子假裝吃了“還童藥”,銜着安慰嘴奶聲奶氣地叫小唐老鴨們“媽媽”,小唐老鴨們急壞了,因為唐老鴨叔叔含安慰嘴的意義為:我變成了小孩,我需要别人的照顧!

我們在電視中常常見到在國外的馬路上、公共汽車上或公園裡,母親在數月或幾歲大的孩子口中放進一個類似奶嘴一樣的東西後就可以安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走進兒童的心理世界(關愛心理兒童三寶)1

我們可不能因此就輕易地認為老外将安慰嘴塞到孩子的嘴中是一種偷懶的辦法。

安慰嘴是否隻起到了阻止孩子哭的目的?我們想知道的是哭對孩子來說,是否就隻是代表饑渴、要吃東西的一種信号呢?

我們常看到哺乳期的婦女當孩子哭的時候就将奶頭塞進孩子的嘴中,這樣饑餓的孩子固然停止了哭泣,但有時,有的母親也習慣地将乳頭放在孩子的嘴中,如在一些農村,有些孩子在較大的年齡時仍保留了含母親或乳母乳頭的習慣,而這就不能用滿足食欲來加以解釋了。再進一步想想,“安慰嘴”隻有一個類似于奶頭樣的形狀,而無實質性的營養物的輸入,在孩子品嘗到類似于奶頭樣的物品就終止了哭泣的時候,是否孩子的需要并不僅僅或者幹脆就不是奶水呢?顯然,孩子所需要的是物質以外的關愛!實際上,我們是否忽略了一歲以内不能用言語表達自己感情的孩子的強烈的情感需求呢?近25年的研究表明,嬰兒是極具情感的“競争性的嬰兒”

我們許多人的經驗是:孩子在1歲時開始好動、活潑,3歲左右最好玩,等到再大一些,孩子們就不那麼好玩了,因為他們有自己的玩伴,并且,經常違抗家長的命令,所以得開始嚴加管教,以免他們變野。我們自己小時候沒有現在孩子們這樣多的玩具,我們都記得當時我們最愛玩的是“打珠子”,那也是一種在泥巴上體會泥土的粘滞、溫暖和略微帶有腥味的柔軟感覺的需要。

1歲的孩子剛剛跌跌撞撞地學步,2-3歲的孩子已經能很快地奔跑了,日益強健的肌肉引誘着孩子實現能量的釋放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同時,他們掙脫了父母的羁絆,想争取自己的權利,因此“不”成為他們口頭上最常用的詞,他們在體會到這些能靠自身的運動帶來的獨立意識而獲得的快感時同時又受到父母越來越“苛刻”的―至少在孩子們看來如此―限制:不許随便大小便!國外有個戲言:成人在外辦事時可以随地小便――這前提當然是成人平時不會随意大小便,在尿急時允許!而小孩則要求到公共場所去大小便,這是因為他們還在習慣形成期。在這一時期,父母們因為經常尿床而在無形中責怪孩子“寶寶又畫地圖了,寶寶不怕羞!”

在心理學家看來,控制大小便是孩子與父母争奪權利的最現實、也是最容易發生和觀察到的事實,孩子在幻想中将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通過大便“排了出去”,而這種恨意在孩子們那兒是随時都可能産生的―他們對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區分能力尚不完整,所以他們需要在産生恨的感覺時“排便”,并有“玩”和“欣賞”自己傑作的沖動。弗洛依德将兒童的這一時期稱為“肛欲期”,認為這一時期代表着自戀、創造性,孩子們出于對父母權威的害怕,因而轉向玩沙子,玩泥巴,以後在上述玩耍過程中産生的動力可能會升華為雕塑家、畫家。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有着成功的機會,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應該重視和尊重孩子們的好動性、創造性,并給予恰當的引導,這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正性影響。

米老鼠和毛絨熊

許多孩子喜歡毛絨絨的玩具,搬家的時候首先将它們抱在懷中,睡覺時也不願放下。那些設計誇張的、憨态可拘的狗熊、小兔子、米老鼠成為孩子們最親密的夥伴,在遊戲時孩子們煞有其事地對玩具說話舊象它們真的能聽懂一樣。許多年後,當孩子長大成人後,媽媽還會笑着對他/她說:你小時候最喜歡抱着那隻布娃娃睡覺了。弗洛依德在成年後做夢時老是夢見一隻黃色的獅子,他自己從來就沒有印象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見過這種獅子,後來他問他的母親,他母親告訴他:在你小的時候,黃獅子是你最喜歡玩并抱着它睡覺的玩具!

走進兒童的心理世界(關愛心理兒童三寶)2

心理學家将這些玩具稱為“過渡性客體”。我們不要将這些玩具簡單地視為是花錢的、商家為賺錢而宣傳的産品,在孩子逐漸成長的時候,一方面他們需要自立,需要體驗行走、跑步和排便等能通過自己控制的行為所帶來的樂趣;另一方面,他們在心理上還十分需要父母、離不開父母,而父母因為上班、出差或者嚴重的情形下離異均讓孩子體驗到了“分離”的痛苦,孩子們無法表述他們的這種銘心刻骨的感覺,可以用成人稱為“生離死别”的情感來加以描述。孩子們需要找到一個能取代母親或者類似角色的替代品。

在國外,父母親很早就與孩子分床而睡,每天晚上的分離對孩子來說無異于“噩夢”,所以很多孩子會佯病或爬到父母的床上不願離開。玩具,特别是柔軟的玩具會帶給孩子以安慰性想象:“它就是媽媽,它能給我帶來安全”。

一項實驗表明,從小與母親分離的猴子,在冷冰冰的鐵猴模型那兒能得到食物,在毛絨絨的假猴那兒得不到食物,這隻猴子除了進食才到鐵猴那兒去外,其餘的時間隻與毛猴呆在一起。

回想起現在許多國内的父母将孩子交給能管飯的小保姆,在感情的交流上,也許還遠遠不如那些能滿足孩子們幻想的玩具呢!當然“過渡性客體”也隻說明孩子需要感情的溫暖,而僅非“口腹之欲”,父母親對孩子實質性的打擊來自于他們對孩子感情的忽略或自己成人理解式的專橫。國外的心理學家通過觀察所得出的研究結果已經深深地植入西方社會的文化背景中去了,我們應該從中獲得什麼樣的啟示呢?

*來源:心理學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