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脾是水濕運化之本

脾是水濕運化之本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8 21:08:26

摘要:中醫中的脾不是上面說的脾,中西醫學之間對脾有不同解釋,隻是因為兩種體系是屬于不同的醫學體系罷了,對于我們大衆來說,并不是對立的是非。

脾主運化是天職,水谷水濕兩相宜

倉廪之官有實權 得罪脾髒很難堪

首先需要說一句題外話,西醫解剖人體也有脾這個器官,但與中醫說的脾不是一回事。在西醫解剖學中,脾是血液循環中重要的過濾器,能清除血液中的異物、病菌以及衰老死亡的細胞,特别是紅細胞和血小闆。

脾髒還有儲血、調節血量和産生淋巴細胞的功能。脾為實質性器官,質軟而脆,若受暴力作用,易破裂出血而成為急腹症。因為現代醫學中的脾髒僅是一個解剖學中的組織器官,故切除脾髒後并不會影響人的生命。

中醫中的脾不是上面說的脾,中西醫學之間對脾有不同解釋,隻是因為兩種體系是屬于不同的醫學體系罷了,對于我們大衆來說,并不是對立的是非。

脾是水濕運化之本(脾主運化是天職)1

那麼在中醫的五髒六腑中,脾胃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先來看五髒中的脾。

脾是一個“實權”很大的職位,在中醫裡稱為“倉廪之官”。“民以食為天”是我們中國的一句古話,誰掌握了糧食就掌握了百姓的命脈,在我們人體中,脾就是這樣一位掌握了其他髒器“命脈”的髒器。

人出生以後,飲食水谷是機體所需營養的主要來源,也是化生氣血的主要物質基礎,是生命的根本。所以說,脾為“倉廪之官”,與我們後面要說到的胃為“水谷精微之倉”、“氣血之海”,根據這兩方面就完全可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

脾胃互相為表裡 胃氣降濁脾升清

人的五髒六腑互為表裡,六腑為表,五髒為裡,六腑中的胃和五髒中的脾是對應的,脾胃也互為表裡,胃為表,脾為裡。

胃主納,脾主化。也就是說胃是負責吸收食物,脾是負責運化食物的營養成分。

胃主降,脾主升。完全的說法應該是胃主降濁,脾主升清,消化飲食就是脾胃協調升清降濁的過程。胃氣以下降為順,把初步經過“消”的飲食(包括食物殘渣)繼續推向下行,即所謂“降濁”,它和脾的“升清”作用是相反相成。如脾不升清就會導緻胃氣不降,就會出現嘔吐等症狀。

胃受納食物、腐熟水谷,為脾的運化打下基礎;脾運化的水谷精微營養全身,又為胃繼續受納與腐熟水谷提供能源。如果胃不能很好地腐熟,必然影響脾的運化;若脾不能正常的運化,同樣會影響胃的受納。

就脾升胃降而言,脾升,既能使飲食之精微輸布周身以及升托内髒,又能協助胃氣下降,使濁氣得以下行。而胃降,不僅能使水谷之濁氣下達小腸,而且又能協助脾氣升清,使水津四布。

如果胃氣不降,不僅出現食停中脘的脹滿症,也會出現脾不升清的肢倦乏力等症狀;反之,若脾氣不升,不僅出現運化失職的濕濁中阻,也會出現因脾不升清而緻胃氣不降的嗳氣、嘔吐等症狀。

同樣,在胃燥脾濕兩者之間,胃為陽(燥)土,喜潤而惡燥;脾為陰(濕)土,喜燥而惡濕。脾得胃燥,才能運化水谷精微;胃得脾濕,才能受納腐熟水谷。

所以脾和胃就是一個各司其職的整體系統,這是中醫對付脾胃病優越于西醫治療胃病的地方,尤其是用中醫的思維和原則保養脾胃,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脾是水濕運化之本(脾主運化是天職)2

脾主運化是天職 水谷水濕兩相宜

中醫認為,脾的主要功能是“運化水谷精微”,因而是人身氣血生化之源,并具有“統血”的功能。我們可以從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兩大方面來認識脾。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運化、主統血、主升等幾個方面,我們逐一來看一看。

首先是主運化

運就是有運送、布散的意思;化,有變化、消化、生成的意思。脾主運化就是将食物消化成為精微物質并将其運輸、布散到全身。

這些功能需胃和小腸等的配合,食物首先是進入胃,經過胃的腐熟加工,然後進入小腸,把“清”的和“濁”進行分離,各行其道,脾就是負責輸送“清”的成分送至全身,供應各髒腑器官的營養。

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兩個方面。水濕是指人體内的水液。運化水濕,是指脾對水液的吸收、轉輸布散和排洩、代謝平衡的作用。這個作用很重要。

攝入到體内的水液,需經過脾的運輸轉化,氣化成為津液,并輸布于肺,通過心肺而布達周身髒腑器官,發揮其濡養、滋潤作用。另一方面,脾還要将全身各組織器官利用後多餘的水液,及時地輸送到相應的器官(如肺、腎、膀胱、皮毛等),變成汗和尿液被排出體外。

也就是說,“一進一出”都是脾的職責。因此,在水液代謝的全部過程中,脾都發揮着重要的樞紐作用,促進着水液的環流和排洩。

運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氣的作用——這裡說的脾氣不是我們平常說的“脾氣”——如果脾氣健運,則飲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以及精微物質的運輸布散等功能才能旺盛,水液輸布、排洩才能正常,體内的水液才能保持着相對的平衡狀态。

相反,如果脾失健運,就會出現腹脹,便溏(也就是大便不成形),倦怠等消化失常的症狀,嚴重的話,還會引起水液代謝失常,進而産生多種水濕停滞的病變,如浮腫,痰飲,洩瀉等症狀。

其次是脾主統血

統,是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主統血是指脾能統攝、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地在脈内循行。脾統血的機理,實際上是脾氣對血液的固攝作用。因為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旺盛,就能保證體内氣血充足,氣能攝血,這樣,生成之血就能在脈管内運行。

若脾氣虛弱,統血功能失職,血液運行将失其常規而逸出脈外,以緻出血,如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等。中醫學習慣将這種因脾虛而引起的出血病證稱為“脾不統血”。這種出血的特點是:血的顔色淺淡,出血時間較長,出血多在身體下部等。

也因為淺淡,往往不會受到重視;在身體下部是指夾雜在大小便中,這也有一定的隐蔽性。對于脾不統血,臨床常采用補脾益氣、引血歸經的方法治療。

脾是水濕運化之本(脾主運化是天職)3

再次是脾氣主升

脾氣主升,即脾氣的功能特點以向上升騰為主,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脾主升清。我們前面多次提到,人體中的氣和液,都有清濁之分。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則各髒腑組織器官得到足夠的物質營養,功能活動才能強健。

若脾的升清作用失職,則會出現頭暈、目眩等症狀。如果清陽不升,或者清濁不分就會出現遺精,帶下,腹脹,腹瀉。

脾氣主升的另外一層含義是維持人體各内髒的正常位置。人體的髒腑,在體内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腎位于兩側腰部,胃位于脘部,子宮位于下腹部等。中醫學認為,髒腑之所以能固定于一定的部位,全賴脾氣主升的生理作用。

這是因為,支持和固定這些内髒的肌肉、韌帶、筋膜,也要依靠脾運化生成的水谷精微的充養,才能強健有力。假設脾氣不升,甚至下陷,就會出現腎、胃、子宮等内髒的位置下移或脫肛等。其病變基礎是韌帶、肌肉松弛,失去對内髒的牽引作用。

實驗證明,内髒下垂與脾虛的程度成正比。對此種病變,常采用補中益氣、兼以升提的方法治療,常用補中益氣湯。比如臨床上面,對于胃下垂等髒器下垂的患者,辨證後給予補中益氣法治療,常可以收到滿意療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