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江晚報
為積極響應“公筷公勺”倡議,結合第32個愛國衛生月,近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與浙江省文明辦、浙江省餐飲行業協會共同推出愛國衛生特别策劃“在一起,筷行動”新聞行動,引發熱議。
使用公筷公勺究竟有多必要?前幾天,小時新聞聯合杭州市疾控中心做了一場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
經過48小時的培育,實驗結果出來了。
這餐飯最特别,
動筷之前先取樣
當小時新聞記者把公筷實驗的粗淺想法與和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所長朱冰交流時,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
朱冰和副所長黃利明敲定了整場實驗流程後,我們在杭州市疾控中心附近的一家餐館碰面。
一共11個人參與這次公筷測試實驗。
見面時,朱冰攜帶着的一個藍白相間的拉杆箱,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可不是普通的拉杆箱,它叫取樣箱,裡面裝有無菌袋、手套、口罩、酒精燈、鑷子、剪刀、記号筆等,内部還配備了冰排,可冷藏運輸采樣标本。”朱冰說。
我們總共點了6道菜品,每一道菜都分成了兩小盤,一盤使用公筷進食,一盤不使用公筷進食。另外,還特意另外點了兩道菜,作為空白對照。
“所謂‘空白對照’,通俗來講就是沒有人接觸,但菜品在長時間暴露在空氣裡後,自然攜帶一些菌落,後續可以進行菌落數據對比。”副所長黃利明解釋。
對小時新聞記者來說,這一餐飯,太特别了。一桌人,眼睜睜看着菜在跟前晃,但就不能動筷,需要等取樣。
黃利明副所長換上了白大褂、消毒帽子、消毒手套,用酒精燈火烤消毒鑷子,他需要在動筷前取20份食物樣本,分為公筷樣本和非公筷樣本。
蘑菇、雞肉、魚肉都好取,一盤麻婆豆腐讓黃利明犯難了,小心翼翼夾起來,一夾就碎了,取麻婆豆腐就已經和标本鬥争了好久。
夾起至少25克的标本,放入無菌袋卷三卷封口。樣本不能等待,會被迅速存放到冰涼的采樣箱。
40分鐘後,全部取樣完成。
一次燒腦的進餐,
使用公筷和不用公筷交替進行
開餐時,這也是一次燒腦的進餐。參與人員進食前經過培訓,為了保證取樣的科學性,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進食必須交替進行。
換句話說,我們得先動公筷,再動自己筷子。吃同樣的東西,但是必須得吃兩份。
“小心翼翼吃飯,這樣的午餐也是第一次了。”一位參與實驗的人員打趣道,生怕一個不小心,吃到了公筷盤子,可就前功盡棄了。
大家也不能放開吃,因為不能全部吃完,得至少留25克,留下第二次取樣的樣本。
吃到一半,黃利明起身了,開始取樣第二次樣本。重複第一次的步驟,唯一欣慰的是麻婆豆腐變冷了,一塊一塊的,黃利明終于可以順利夾進去了。
就這樣,采樣進行了兩次,餐前餐後一共取了40份食物樣本。
實驗面前細菌露了馬腳,
用公筷明顯減少菜品中的細菌污染
采集後的樣本,被工作人員帶回了所裡。
經過48小時的菌落檢測,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所長朱冰給小時新聞記者發來了最新的結果。
“數據還是很有說服力。”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
小時新聞記者從這份數據中看到:
對涼拌黃瓜、鹽水蝦、幹鍋茶樹菇、炒蘆筍、鹹菜八爪魚和香辣牛蛙共6道、12份(每道2份)菜品的剩餘部分進行了菌落總數的檢測,結果顯示沒有使用公筷的菜品菌落總數均高于使用公筷同種菜品。
朱冰說,采集的樣本通過冷鍊運送至實驗室後,定量進行稀釋,取稀釋液加入培養基後培養48小時等待菌落生長。
這一系列高大上的專業操作,其實就是為了測量菌落總數。
“如果樣本本身攜帶的細菌多,那麼培養48小時後生長形成肉眼可見的菌落總數也多,反之亦然。”朱冰解釋,通過菌落總數的比較來反映就餐中是否使用公筷對菜品微生物污染程度的影響。
朱所長舉例:涼拌黃瓜,本身是涼菜,加工過程細菌清除效果比熱菜要低,餐前檢測結果為14000cfu/g,用公筷的剩菜中為16000cfu/g,沒用公筷的則高達45000cfu/g;幹鍋茶樹菇沒用公筷的結果為79000cfu/g,而用公筷的隻有4600cfu/g。
此前實驗人員還特意檢測了與剩菜同時采樣、但完全沒吃過的香辣牛蛙,因為環境中也會存在細菌,經過1個多小時放置,菌落總數從開始的60cfu/g增長到130cfu/g,而用公筷的剩菜中為150cfu/g,沒用公筷的則達到560cfu/g。
“實驗結果說明,使用公筷會減少菜品中的細菌污染”,朱所長說,“不使用公筷的情況下,一方面大家可能會把自身口鼻腔攜帶的細菌通過筷子傳遞到菜品上,另一方面也會導緻不同菜品本身攜帶細菌的交叉污染(尤其是冷菜),這都增加了細菌滋長的機會。”
疾控人員建議:在外就餐,
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
“通過實驗,我們還是想提醒大家,使用公筷公勺都很有必要。”
在朱冰看來,使用公筷公勺的好處主要有兩個:
一是幹淨衛生、預防疾病。使用公筷公勺可以避免共同用餐時個人使用的餐具接觸公共食物,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體液接觸,降低病從口入的風險,特别是降低幽門螺杆菌、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傳播。在疫情期間,避免混用餐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二是減少浪費、文明餐飲。使用公筷公勺可幫助大家養成定量取餐、按需進食的習慣。在外用餐沒有吃完的,大家可以放心打包回家。減少浪費的同時,還培養了人們環保節約的良好風尚。
在使用公筷公勺時,很多人嫌麻煩,容易混淆,朱冰也給大家出了主意。
“在家吃飯時,大家可以選用固定餐具,比如每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顔色上容易辨别。如果能做到分餐,可以把做好的飯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員的盤子、碗裡面;假如做不到分餐,每個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飯,在每個菜盤、盆、鍋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個人都用公勺公筷夾、盛食物。”
朱冰說,在外就餐時,主動要求在每個菜盤、盆、鍋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備公筷公勺,做到一菜一勺或一菜一筷。
“到外面吃飯時,我們也提倡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館的餐具作為公筷公勺。”朱冰說。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藍震 章然/文并攝 劉棟 鄭陽/視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