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煙台日報-大小新聞】
大小新聞客戶端9月22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楊健 陳睿曠 王柯然 攝影報道)一條條穿梭城市大街小巷的公交車,交織成了城市交通網絡,不但是城市變遷的“活化石”,更是融合了不同年代百姓故事的“民生字典”。對今年迎來40周歲生日的9路公交,更是如此。
1982年12月1日,9路公交線正式開通,40年間,車型不斷叠代、線路持續延伸、功能愈發智能的9路,穿行于煙台南北向縱軸線的同時,始終保持着利民惠民的初心,與城市交通的脈搏同頻共振。從集資包幹到集約化經營,再到規範化特色品牌創建的40載,更成為城市公交持續變遷的縮影。
2017年“公交都市”創建以來,我市累計投入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資金11.8億元,購置各類新能源公交車輛1088輛,優化公交線路142條,新增運營裡程170餘公裡;建成公交專用道206.1公裡,綠色公共交通車輛比率達到91.4%……
昔日舊車老路,進城路漫漫,而今黃金通衢,越走越寬闊。
出行之變:
從步行換乘,到公交線路延伸到家門口
40年前的9路車,車票分段計費,月票3元,全程票價1角5分,最便宜5分,乘務員随車售票。在那個還沒有私家車的時代,大部分人出行還要靠自行車,9路優惠的票價和筆直的路線,吸引了衆多市民“嘗鮮”,進城務工的村民、背着大包小簍的個體戶,讓公交車承載了城鄉融合、勤勞緻富的美好願景。
然而,開通之初的9路,卻并非一路坦途。“當年我們從陌堂進城,要先從村裡走到‘小巴’停靠點,擠着小面包車來到黃務站點,然後坐9路車到市裡。步行加上換車,經常近兩個小時才到火車站,遇到下雨下雪,人擠人、天天壞、透風撒氣的老公交車開得格外慢,别提多耽誤事了。”身為9路公交近20年的老乘客,西陌堂村民錢美玉對“行路難”記憶猶新。
“現在好了,從家裡走不到一刻鐘就到場站,三四分鐘就能趕上一輛始發車,不但座椅舒服,空調車冬暖夏涼,45分鐘就一路直達市區了!”錢美玉說。新能源空調公交車愈來愈多,覆蓋路線愈來愈廣,乘車體驗愈來愈舒暢,是港城乘客格外真切的感受。
而令“錢美玉們”更加欣喜的,是“接地氣”的9路走出了場站,開到了家門口——2000年,9路更新了22台黃海牌公交車并向南延伸,穿過了珠岩大橋,駛進了福山區東陌堂村,帶動了一方經濟的發展;2014年,9路區間車再向南延伸至回裡鎮譚家莊。近年來,9路車相繼開通振華員工定制班車、萊山機場擁軍車和譚家莊區間車,方便不同類型特殊乘客出行同時,持續打通公共交通“最後一公裡”。40年來,9路“親民”的步伐愈發迅疾:通勤裡程由之前的9.6公裡,增加至區間總裡程29.5公裡;東陌堂場站的設立,更是方便了南部市區乘客就近登乘。
不斷向田間地頭延伸服務半徑,隻是公交覆蓋面與日俱升的縮影。作為狹長的帶狀組團城市,煙台跨區通行存在天然劣勢。2020年,我市公交出行量創曆史新高,日均乘客達90萬人次以上,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到26.5%,對老年人、學生、上班族的通勤保障意義不言而喻。
着眼市民出行新需求,“十三五”期間,我市充分考慮出行需求及乘客反映的熱點區域,累計優化公交線路142條,填補公交空白路段170餘公裡,出行“微循環”進一步暢通。同時,建設智能電子站牌248座、港灣站468個,公共汽電車港灣式停靠站設置率由2017年的5.5%,提升到14.0%。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這也意味着,市區乘客步行10分鐘之内,就能找到公交站點。同時,聚力“免費微循環接駁 快速主幹線通行”的公交出行新模式,5年來,我市開辟9條微循環公交線路,以及“快1路”“快21路”“快61路”3條大站快線,形成了串聯市區各組團的“快線”網絡。定制公交、通勤公交、助學公交、旅遊專線集體發力,乘客多樣化出行需求得到進一步滿足。
車輛之變:
從乘客推車,到步入純電動公交車時代
“9路車是煙台南部最‘資深’的公交線,我在9路工作近30年,從貨車改裝的‘大頭車’,到‘鉸鍊式通道車’,從柴油車再到純電動新能源空調公交車,幾乎所有車型都開過。”1993年就擔任駕駛員的王健偉,既是9路變遷的見證者,更是親曆者。“舊車方向盤特别沉重,要兩隻手緊緊抓牢才能轉向;離合器要踩很深才有反應,一天下來常常腳底起泡,而文化路立交橋則是每個駕駛員的‘鬼門關’,由于車輛動力不足,遇到路面結冰,必須要喊全車乘客一起下車,邊灑防滑沙邊推車;周邊的3個站點因行駛慣性,往往隻能選擇其中1個停靠,雖然車上有1名駕駛員和2名售票員,但收錢、給票和報站,基本全靠‘吼’。”
29年前的王健偉,結束一天的工作,往往是腰酸背痛、喉嚨嘶啞。但如今,嶄新的新能源公交車,卻給她帶來了翻天覆地的駕駛體驗:在東陌堂場站,王健偉輕打方向盤,車輛扭動着靈活的身軀完成檢錄,駛出場站,穩穩當當地駛入站亭。“純電新能源公交車密閉性好,幾乎沒有噪音,自動擋駕駛舒适操控性好,開車和乘車的人都格外舒坦!”
上世紀80、90年代,集約化經營的煙台公交,大多是燒着汽油的“大通道”車型,車輛偏少、車速緩慢,一路黑煙滾滾,人人掩鼻。如今,汽油柴油車輛早已謝幕,新能源公交車全面搶占都市出行“C位”。煙台公交集團營運管理部部長夏明介紹,1962年煙台市公共汽車公司成立時,市區僅有6條線路、9輛老福特改裝車,即便最繁華的南大街,也隻有一條“老1路”。1970年之後,自行組裝的天津産客車以及廣州産鉸接式客車開始投入使用,公交進入“柴油時代”;2002年,最後一輛柴油中巴車正式退出“現役”,一個時代就此畫上句号。
新世紀以來,煙台公交在節能環保的“快車道”上大步流星:2001年至2004年,短短三年間900部節能環保大巴逐一上崗;綠色公共交通車輛占比由2017年的81.9%,直升至2022年的92.9%;新增常規公交運營車輛新能源比例達100%,萬人公共交通車輛保有量達到17.1标台。今年8月17日,我市2022年624台新能源公交車全部“上崗”,提前4個月完成全年目标。造型憨态可掬的“海豚”、車體敦厚壯實的“大通道”,滿滿的“黑科技”不但令市民出行如沐春風,更為全省推廣新能源公交車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藍本。
科技之變:
從給車化冰,到光伏發電走在全省前列
“早年沒有新能源公交車的時候,機務和維修最怕的,就是冬天的第一場雪。”在公交維修戰線奮鬥了30餘年的9路技術員王奉恩,回想起當年“與天鬥與地鬥”記憶猶新。“早年的9路車,全部是舊車,小毛病特别多。維修工要趕在始發車出站前半小時來到場站,對車輛進行全面‘體檢’。必須保證車輛前牌、腰牌和後牌‘三燈全亮’、轉向和刹車萬無一失,才允許出站。最冷的一、二月份,要用烤燈烤化氣管裡的冰碴,甚至要動用啟動液,才能确保車輛準時發車。”
然而,即便王奉恩和工友們精益求精,由于車輛“年事已高”,9路仍不時發生故障,由于當時條件簡陋,維修工露天維修,常常在車底下一躺就是幾十分鐘,數九寒冬,腰都被凍出了毛病。故障多、人手少,站内的路隊長、駕駛員和維修工一起修車,幾乎是家常便飯。
而今,困擾場站的“檢修難”早就迎刃而解。伴随着新能源車輛的日漸普及,車輛檢修時間和難度大幅下降同時,場站功能也在發生華麗蛻變,有了專業化的維修車間、高水準的維修隊伍、明廚亮竈的食堂和休息室。
伴随着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光伏充電 新能源公交”的充電站建設思路,高新區、東裡、宮家島3處場站分别建設光伏發電充電站,省内首次将光伏發電技術應用于公交運營,除滿足日間車輛充電需求外,剩餘電量可并入電網,輸送到輸電線路上,光伏發電利用率達到78%。積極響應國家節能減排号召同時,也促成了公交産業持續綠色轉型。
截至今年8月,我市已建成公交場站73處,總面積達60公頃,公共汽電車車均場站面積由97.7平方米/标台提升到153.6平方米/标台,公共汽電車進場率由67.4%提升到92.7%。智能調度平台将所有公交車納入實時監控,提高了調度作業的效率和精細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了公共交通正點率;公交服務手機客戶端全面升級,市民可以實時查詢車輛到站情況,實現“掐點乘車”,而伴随着公交全面進入移動支付時代,全國乘客都可在煙台通過手機掃碼支付,非現金支付比例占總支付額的85%,在省内位居“第一梯隊”。
責任編輯:趙峻生
審校:姜合秀
本文來自【煙台日報-大小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