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字的源流:從倉颉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曆代中國學者一直緻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于漢字起源的說法曆來各家有不同主張,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有:結繩說、八卦說、刻契說、倉颉造字說、刻劃說和圖畫說。
(1)結繩說:在文字産生之前,古人們靠結繩記事、認事,此舉起到了幫助人們記憶的作用。
(2)八卦說:關于八卦的起源說法并不統一,有摹象說、星象說、數說和楊雄的“亥”為物之源說等等。
(3)倉颉造字說:相傳倉颉是黃帝時期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 [6] 。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于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号,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颉的手上了。
(4)刻契說:刻契是古人在結繩記事後又一種幫助記憶的實物記事法,多作契約用,比結繩記事進步多了。
(5)刻劃說:郭沫若先生立足于半坡陶符與殷商甲骨文的比較考察,認為早期的文字可以從結構上分為“刻劃”和“圖畫”兩大系統,“刻劃系統是結繩、契木的演進,為數不多,這一系統應該在圖形系統之前”。從半坡發現的刻劃符号來看,有的是數字,有的是單字。許多現代學者認為它已有固定的音形義,當為漢字之源頭。
(6)圖畫說:關于漢字的起源,曆史上曾盛行“河圖洛書說”。《周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竹書紀年》指出:“黃帝軒轅五十年秋七月庚申,鳳鳥至,帝祭于洛水”沈約注:“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河圖·玉版》:“倉颉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于元扈洛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部分近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真正起源于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淵源關系。漢字主要起源于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2、漢字特點
(1)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号。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号,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2)漢字更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便是一種寄托,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着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每一筆,都是飽蘸着華夏碧血寫就的。在海外,無論你功成名就還是漂泊淪喪,隻要有方塊字的伴随,你就會有幾多慰藉幾多寄托,因為無論是象形還是指事,無論是會意還是形聲,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曆,每一個中國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經成為方塊字的魂魄。
3、漢字簡化
漢字自其誕生以來便經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的演變過程。漢字書體發展的總體形勢是通過減省筆畫由繁入簡,逐漸簡化的,但有時為了使文字更好更明确地表意,也有文字繁化的現象。特别是造紙術、印刷術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文字越來越多地被民間人士使用。民間不斷出現一些簡筆字,這些字筆畫的減省是約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群衆基礎,但由于與當時官方的規範漢字形體不同而被視為俗體、破體,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李海霞的《六朝唐五代石刻俗字研究》,潘重規編著的《敦煌俗字譜》、《敦煌變文論輯》,黃征的《敦煌俗字典》,張湧泉的《敦煌俗字研究》《漢語俗字研究》和劉複、 李家瑞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列舉了大量曆史上曾被使用的簡筆字,或稱俗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