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格律詩的五個要素?聶笑民大家都熟悉,律詩、絕句傳統的結構章法是“起承轉合”,它是人們在謀篇布局時對結構層次安排規律的一種概括性說法“起承轉合”這一說法是在元代出現的,元範德玑最早在《詩格》中提出:“作詩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後來許多文人對此作出詳細的解釋和發揮,基本上都是圍繞寫詩怎樣開始、怎樣發展、怎樣變化、怎樣結尾來展開的,形成了一套寫詩章法但在此之前的千百年間,不論是文還是詩,人們在寫作中基本上也還是自然而然地遵循了這一規律,也可以說“起承轉合”是曆代文人的共同體驗和經驗總結尤其對于格律詩,“起承轉合”的章法十分明顯,并且已經形成了詩界的共識,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判斷格律詩的五個要素?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聶笑民
大家都熟悉,律詩、絕句傳統的結構章法是“起承轉合”,它是人們在謀篇布局時對結構層次安排規律的一種概括性說法。“起承轉合”這一說法是在元代出現的,元範德玑最早在《詩格》中提出:“作詩有四法:起要率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後來許多文人對此作出詳細的解釋和發揮,基本上都是圍繞寫詩怎樣開始、怎樣發展、怎樣變化、怎樣結尾來展開的,形成了一套寫詩章法。但在此之前的千百年間,不論是文還是詩,人們在寫作中基本上也還是自然而然地遵循了這一規律,也可以說“起承轉合”是曆代文人的共同體驗和經驗總結。尤其對于格律詩,“起承轉合”的章法十分明顯,并且已經形成了詩界的共識。
“起承轉合”這幾個字從字面上不難理解。顧名思義,所謂“起”即起筆(起步、開始),“承”即承接(包含進一步深化、申述之意),“轉”即轉折(含有轉換角度與變化之意),“合”就是總合(歸題、收尾)。但在寫作中是如何運用的,很多初學者莫衷一是。下面我們列舉詩例,通過詩例簡析,具體談談格律詩是如何“起承轉合”及與之密切相連的“詩句間”的結構是如何“關聯”的。
看下面詩例(一首贊美青年詩人的小詩):
贊青年詩人**
信手拈來已詩成,好似春風喚早莺。
地闊天高逐聖手,前波難敵後濤聲。
此詩看似完整實則零散,構思上句與句之間缺乏實質寓意上的起承轉合的很好關聯。“春風早莺、地闊天高、前波後濤”互相之間沒有實質上的聯系。“逐聖手”與“敵濤聲”也并無因果關系上的聯系,“前後浪”之喻更是來的突兀。
筆者修改:
信口吟來雅韻成,恰如潮水漾沙鳴。
天長海闊無停息,後浪終超前浪聲。
第一句起筆贊美青年詩人的敏捷才思與高雅才情,與原句意大緻相同,不同的是把“信手拈”變成“信口吟”,“吟”字為下句的“如……鳴”作了鋪陳。
第二句用“如潮水漾沙”之聲承接上句,比喻“吟雅韻”之聲,進一步贊美。同時用“恰如”(與原句“好似”作用同)一詞把上下句緊密聯系起來。接下來“潮”與何關聯?自然是大海,這也同時為第三句作好了鋪陳。
第三句轉筆(感慨)不寫别的,緊圍繞“海”做文章,發掘海與主題關聯的寓意:“潮湧不息,後浪推前浪”這些海的特征。盡管海闊天長,但潮水漾沙聲永不停息。意脈上實為第二句的延伸(所謂筆轉意連),所以關聯上表現的更加緊密。其中“長、永無息”,又為下句“前後浪”之述作鋪陳(充分條件)。
第四句收尾合題,把感慨歸回到贊美的主題上來。通過“終超”一詞把後兩句緊密聯系在一起,表達盡管海灘上潮湧不息,但永遠是後浪推前浪、後浪超前浪的客觀規律。升華“雛鳳清于老鳳聲”、一代後人勝前人的贊美主題。這樣整首詩在結構上密不透風,意脈上是一氣呵成。看似簡單四句話,實則是分别擔負了“起、承、轉、合”的四個結構任務,成就互為鋪成與轉接的緊密整體。
下面列舉幾首筆者的拙作再予具體說明:
(一)七絕·鵝(步韻題圖詩)
心高一任向天鵝,且把青空作碧波。不為浮雲添秀色,隻期寰宇遍歡歌。
簡析:
此絕依然是按照傳統的絕句構思章法而作,因為是步韻詩,步原玉中的三個韻字“鵝、波、歌”,所以表達上有所限制,但力求結構合理,淺顯暢達。
首句起筆“心高一任向天鵝”(倒裝),一任“自己”心高志遠,不甘心于池塘遊戲,而心向天鵝,想着騰飛萬裡雲端。起句把本是家鵝的“自己”與天鵝聯系在一起:家鵝比天鵝。
第二句用“且把”一詞緊承首句,應圖應景。心向天鵝,所以且把藍天當做碧水綠波,騰飛藍天就當在池塘綠水中戲遊:家鵝成天鵝。
第三句轉換,從寫景轉入議題,向主題靠攏。“不為”一詞起轉接領字作用。之所以寫“不為浮雲添秀色”,一是“浮雲”延續上句“青空”的鋪陳,使結構密緊相承,轉議題而不斷意脈。二是白鵝與白雲一色,所以稱“不為浮雲添秀色”合情合理。同時也有啟下作用:“向天鵝”騰飛高空之目的不是為白雲添彩,其寓意又引領下句。
第四句合并詩意,“隻期”一詞承接“不為”的鋪墊,加之上句寓意的引領,結構上密不透風,改一詞不然,插一字不進。“隻期寰宇遍歡歌”點題,家鵝之所以心向天鵝高飛,并非圖自己高興與騰達,而是心願天下能充滿快樂祥和,充滿歡歌笑語。此句亦是以人所共識的“曲項向天歌”句為鋪墊的,否則“歡歌”來的就突兀了。意思是家鵝不在池塘裡向天歌,而是要像天鵝飛上天空,向寰宇而歌,讓天下充滿歡聲。所謂“詩者以識為主,入門需正,立志需高”,不能一“樂”了之。
(二)七絕·小蒜吟(新韻)
白玉須眉翡翠襟,春風入野我先聞。
瓊林盛宴添一位,何必跻身禦苑門。
簡析:
本詩通篇以拟人寫法,巧妙的把“菜”與“人”通過“宴”自然而然的聯系在一起,面上寫“菜”,實則“寫人”,達到以物喻人的表達效果。
首句“起”筆寫物象,抓形象特征,以直觀視覺入筆,直接明了:白玉須眉,翠依玉質。喻人之純正淨潔的本質與品格。
二句“承”筆寫意象,由直觀到聯想:春風過處大地上是小蒜苗先發露頭。喻人之品性高潔、心性聰穎必然是先覺先悟,早露頭角。此處“我”指“翠依玉質”之我,有承接上句的作用,同時啟下,把畫面的詩意聚焦成一點,引出下文瓊林盛宴添“一位”。
三、四句“轉”筆并“合”筆寫物喻人,緊随上句意脈:雖然是野菜一叢,但獨特的風味也能上皇家禦宴獨占一味,不必非得是出至皇宮禦園的菜品。比喻人之才品所至,金榜題名,自可領受欽點,在瓊林禦宴(皇帝邀請新老進士參加的賀宴)上占據一席,一享禦膳。不一定非從小身在宮門中人方可!寓意為人雖出身不免躬微,但才品當力求高潔,如此則天生我材終成重器、必有所用。
四句的“何必”一詞在上下關系上也是有同樣的接轉作用,這樣整體結構上依然是轉承有序、章法有度,互為鋪成呼應,緊湊流暢、一氣呵成。
再舉兩首律詩的例子:
(一)七律·雁門關懷古(新韻)
盤崖隘道掩蒼松,垣壘橫斜入碧空。
九寨至尊銜北漠,三關最要鎮西東。
泣城怨婦千年淚,鳴燕擊石萬世情。
天下滄桑多少事,巍峨亘古一雄陉。
此詩按律詩起承轉合的常規章法而作(中二聯對仗)。
首聯起筆直接寫景(物象),從不同視角展開:盤崖隘道蒼松——近景。垣壘橫斜碧空——遠景。
二聯(颌聯)承接上聯,通過對比擴大所述對象感染力(意象):以“三關、九寨”作比,體現所述對象雁門為三關之最要,九寨中居首。同時引深:表達“關”與蒼生社稷間的關聯。
三聯(頸聯)轉筆,此處讀者容易錯覺的就是為了從正反兩面反應“關”與“城”在曆史上的作用、地位及利弊表現,頸聯中運用“孟姜女哭長城”與“擊石燕鳴”二傳說。雖然二者均不特定發生在雁門關,但雁門關作為長城的一部分,轉筆處由此“關”聯想到全“城”。引深反應千百年來“關城”與蒼生間的另一面關系。擴展了視野與意脈的延伸,使作品有了深度。也符合題定的“雁門懷古”——觀雁門而懷全長城。并非單一的詠吟雁門關。所以此聯并不偏離。
尾聯合題,承感而發:承接中二聯之“關”與“社稷蒼生”的關系,用“天下滄桑多少事”斂筆:無論世事如何滄桑變化,亘古不變的是巍峨雄關。
(二)七律·祭清明(新韻)
桃蕊嫣紅柳色青,路崎鄉遠望山重。
何方新燕巡湖畔,哪戶荒灘添冢茔。
皓首不覺殘日短,錦書欲寄雁足空。
且觀燭紙飛煙處,能有幾人清與明。
簡析:
本詩亦遵循律詩常規章法構思。
首聯起句“桃蕊嫣紅柳色青”:觸景而抒,同時也表達一個季節性時空概念以應題。“路崎鄉遠望山重”:轉換視角寫景(避免景象雷同),暗含表述事(情)由:望鄉蹬程歸故裡(祭祀),同時也引領讀者思路向前。
颌聯“何方新燕巡湖畔,哪戶荒灘添冢茔”:承上聯時間之線轉換時空,寫路途之見。前句為動景:哪裡來的春燕在繞湖邊飛來飛去。呼應首聯春景,春來燕歸。後句為倒轉結構:荒灘上又添了哪戶人家的冢墳,此為靜景,扣題并啟轉下文,為下聯之感慨鋪陳。
頸聯承上聯所見“荒灘添冢茔”之意脈,轉筆抒發感慨。“皓首不覺殘日短”:滿首白發并未感覺和意識到餘生的短暫。“錦書欲寄雁足空”:錦書指精美的家書,雁足空:指“雁足無書”(典),即隔斷書信來往,這裡借指陰陽兩隔再不能有書信來往和交流——家書欲寄無處投。全聯表達一種時光易老、親不我待的世理與感慨。尾聯“且觀燭紙飛煙處,能有幾人清與明”(末句為孤平自救句),承接上聯感慨,歸(合)主題:但看幾多祭祀者,紙火升騰處,能有多少人清楚和明白(上聯所感慨的):時光易逝,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道理(呼應上聯)。 本詩各聯間起承轉合緊密相扣,意脈連綿渾然一體,寓情于景,寓理于情,由景到情,由情到理,自然而然。
通過上述詩例簡析,希望能對初學者在格律詩“起承轉合”的結構章法及“句間關聯”上有一個粗淺的認識和了解。
2020.4(原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