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人有這麼一句俗語

古人有這麼一句俗語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2 04:27:52

在看一些古裝劇或是古代的民俗小說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俗語。說話的時候加上這些俗語就顯得特别義正言辭,明明沒道理的話也會有底氣地說出來。就比如勸降敵軍大将的時候,我們就會說良禽擇木而栖。可是你仔細去挖掘一下中國的俗語就會發現很多俗語都有與之完全相反的另一句話。

像剛剛的“良禽擇木而栖”,與之對應的有“忠臣不事二主”。

古人有這麼一句俗語(為什麼古人雲和俗語中的名句很多都是自相矛盾的)1

在勸人回頭的時候,有“浪子回頭金不換”,也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随便一找就能找到“好馬不吃回頭草”的言語。

要是上面的例子不夠貼切,在古人先賢的著作裡,就有“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和“亡羊補牢·為時晚矣”的兩句名言。更不要說那句男子漢大丈夫了,因為到底是“能屈能伸”還是“甯折不屈”都是說不好的。

怎麼來看這些俗語其實也涉及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裡對于各種事物的認定。首先我們必須要确定兩個事情,才能很好地看待古代這些“矛盾”的俗語,其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不是固定的,它是随着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的。其二是我們絕對不能以今天的價值觀去衡量古代的東西。

古人有這麼一句俗語(為什麼古人雲和俗語中的名句很多都是自相矛盾的)2

在上面兩個大前提以後,來看這些俗語。我們并不能确定他們的出現時間,但不少俗語所出現的作品時間是不同的。這也是價值觀産生變化的産物。而有些俗語則是生搬硬套了,就像是亡羊補牢,這是個成語出自《戰國策》,原來的意思就是為時未晚,而另外半句則是在不同的情境下所衍生而出來的。

那句“男子漢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而能屈能伸的引申義是來自于《荀子·不苟》這就是第二種矛盾的情況,作者需要進行自我态度的表露而刻意曲解的。

第三種情況其實是最常見的,就是生搬硬套。就像剛剛說的那兩句“浪子回頭金不換”和“好馬不吃回頭草”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前者有犯錯了回歸正途的隐含意義在裡面,而後者本身就是個中性詞,好人不願意犯錯也是好馬不吃回頭草。可好人不願意犯錯是無法使用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出現第三種情況是因為古人和現代人價值觀産生的偏移,而出現的理解偏差。

古人有這麼一句俗語(為什麼古人雲和俗語中的名句很多都是自相矛盾的)3

當然還有很多俗語的兩面矛盾就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了,那就是此一時,彼一時。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是有很多文字遊戲的,就像是孔子撰寫春秋時所使用的春秋筆法。中國古代文人表達自己所想的哲學思想時非常擅長利用文字遊戲來表達。這種用法在《莊子》一書中特别常見。

所以,古代俗語的矛盾性就是這樣慢慢累積了幾千年而遺留下來的。對于現代人來說完全沒必要刻意去找是否矛盾,我們就是拿來主義,拿着就用就是了。每一句俗語都有他自己的道理,而放入語境才會是表達者想要表達的真正意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