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發展階段,産業結構調整升級是必然趨勢,吸納核心技術,吸引高端人才,進一步提高生産效率,發展高科技信息産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方向。要發展壯大第三産業,必須由重視工業向重視現代科技的轉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不是也應該走這樣的發展道路呢?
目前來看,上海市三産占比還在逐年升高,2020年達到了73%,比上年增長3個點,北京更是高達84%。這兩個城市的全口徑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都遠超50%,最高時應該超過70%。從北上的發展模式來看,發展壯大三産是正确的。
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城市不一樣但是,同樣的過程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卻沒能發生。對于東北的四個副省級城市而言,2020年,全國僅有為數不多的城市二産占比超過40%,可以說是制造業大市。其中,東北就占了兩個,長春41.55%,全國排第二,大連是40.04%。也就是說,這兩個城市依然是制造業的大市,依然靠制造業強市。目前來看,東北還可以稱得上是制造業大市的也隻有長春和大連了。而且,從各方面的數據來看,長春與大連也已經成為東北經濟總量最高的兩座城市,現在發展勢頭依然良好。
三個時間點看東北四市
相對于長春和大連,沈陽和哈爾濱的制造業已經嚴重萎縮了。我們選取2000、2010和2020三個時間點,跨度為20年,來看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
2000年,各市三個産業的比重,沈陽為6.4%:44.3%:49.3%。哈爾濱3.7%:52.3%:44.0%:長春為14.7%:44.3%:41% ,大連為9.5%:46.5%:44%。二産占比最高的是哈爾濱,超過了50%,其他三個城市基本都相差不大,緊随其後。回過頭看,那也應該是改革開放以後,東北發展最好的一段時期,四個城市齊頭并進,沈陽大連總量接近,長春與哈爾濱體量相當。
2010年,沈陽為4.6:50.7:44.7,哈爾濱為11.3:37.8:50.9,長春為7.6:51.7:40.7,大連6.7∶51.3∶42。到了這個時間節點,沈陽、大連和長春的二産都超過了50%,可以說是齊頭并進,經濟發展相對還算不錯。但是哈爾濱的二産明顯減少了,做大第三産業也為後期哈爾濱的掉隊埋下了伏筆。
又經過了一個十年,到了2020年,沈陽的三産占比為62.5%,二産僅占32.87%。哈爾濱三産占66%,二産占22.08%。沈陽的三産占比大幅提升,接近了哈爾濱。長春三産占比50.4%,二産占比41.55。大連三産占比53.43%,二産占比40.04%。後兩個城市總體上比較接近。
2010年以後,沈陽二産占比逐年萎縮,2018年為37.76%,2019年34.67%,2020年32.87%。相對應的是各年度三産占比從2015年後逐年走高,2015年47%,2016年56%,2017年57%,2018年58%,2019年61%,2020年,62.5%。大家也都知道,2010年以後,沈陽經濟發展基本處于了停滞狀态,可以說是失去的十年。東北城市中兩個大力發展三産的城市經濟發展速度都降下來了。
2000年,長春二産占沈陽二産的比例是74%,三産是61.5%,2010年,這一比例變為二産占67.7%,三産占60.5%,2020年,比例變為127.7%和81.5%。其實是長春的二産反超了,三産接近了,說白了,是沈陽的二産發展沒跟上,三産發展速度也不如長春快。
數據的背後,我們已經看到了,哈爾濱已經于2016年前後掉出了東北F4的隊伍,長春一步步緊追,2020年經濟總量更是一舉超過了經濟增長緩慢的沈陽。而且長春正在憑借制造業最強的優勢趕超大連。所以說,振興東北的希望在長春和大連身上!
長春的模式是否是振興之路?
在發展的背後,我們也突然發現,長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城市被凸顯了出來。而實際上,長春隻是維持了三十年全國排名基本不變,隻是身邊的城市有起有伏,有一些是排名滑落,最後形成了東北三城經濟總量相當的局面。說白了,長春是唯一一個在全國排名沒掉隊的東北城市,也是一個保住了自己在全國城市中排名位置的城市。
目前看來,長春已經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21年一季度,長春從固定資産投資、工業生産總值到财政收入都有大幅增長,一季度GDP很有可能從去年的1210億增長到1500-1600億區間,這樣的增量對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劑,也讓全國人民看到了振興東北的希望!
說到現在大家也許明白了,老工業基地,還得靠制造業打天下!而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可以或者說應該做強三産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