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楷書名家用筆分析(一)王羲之楷書
(作者:待核中)
本人前面發表的《書法中的冤假錯案一一“楷書基本筆劃回鋒法”的錯誤解讀及嚴重後果》 一文,指出了“回鋒法”完全是由于對傳統書法的錯誤解讀而産生的錯誤判斷,從而制定出的荒唐的錯誤方法。“回鋒法”使得楷書的學習與實驗由本來的快捷異化 為現在的緩慢;由本來的簡單異化為現在的複雜;由本來的容易異化為現在的困難。同時,“回鋒法”也割斷了楷書與行書、草書的之間自然的轉換、連接與提升, 造成了楷書與行書、草書筆法上的差異與分裂,破壞了楷書、行書、草書之間的一體性。所以,“回鋒法”既贻害了楷書傳習之本身,複破壞了整個的書學,使得幾 代人深受其害,且深受其害而不知。文章發表後,得到許多朋友的理解與支持,隻有個别人抱有壞疑。現按原定計劃,對曆代楷書大家名家的用筆作一分析,以證明 曆代楷書大家名家的用筆,決非如現代普遍流通的楷書字帖與習字範本中圖示的,幾乎清一色都是藏頭護尾式回鋒的指導方法,而是生動活潑、直接連貫的“非回鋒 法”的用筆法式。
《蘭亭叙》的第一 二兩行 幾乎沒有行書連筆的特征 可看作王羲之難得的可靠的楷書範本
王羲之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書聖,基書法自其身後以至今日,一直被尊為最高最完美的典範。有“天下第一”之稱的《蘭亭叙》雖被濾定為行書,然亦可看作 為靈活異常的行楷法式,其中更不乏楷書的典型。尤其該作品的第一、二兩行,幾乎沒有行書連筆的特征,可看作王羲之楷書難得的墨迹範本。古人在述說“永字八 法”時,就以《蘭亭叙》中第一行為首的“永”字作為字範,亦可旁證筆者這一觀點的準确性。古法帖中雖存多種傳為王羲之的楷書作品,如《黃庭經》、《樂毅 論》、《宣示表》等,不但都是小楷,而且為刻本。《蘭亭叙》雖非王羲之本人的真正手迹,但為流傳有緒的可靠的真迹模本。尤其馮承素所精模的《蘭亭叙》,更 被看作“下真迹一等”的最為可靠的“王字”。
上圖局部之一
大年三十的下午,我特地去了一趟南京古籍書店,在新書架上見到一冊彩色放大精印的王羲之《蘭亭叙》,當即購回細細品賞。下面圖例即得益于該帖。
上圖局部之二
上圖局部之三
《蘭亭叙》中的“永”字 被用作楷書“永字八法”的字範 細心辯認 即知 “回鋒法”之非
“年”之三橫 可明顯見到起筆露鋒 落筆一按即完 尤其前二橫 還留有筆鋒分散的痕迹 可證收筆并不回鋒
“春”之橫 撇 可證起筆皆露鋒而不回鋒
“曲”之二豎 “水”之一豎 可證豎筆起首皆露鋒而不回鋒
“初”之兩點 可證點的起首皆露鋒而不回鋒
“世”之三豎 可證豎筆起首皆露鋒而不回鋒
“右”二橫之尾 可證收筆直收而不回鋒
“亭”之點 橫 豎 皆可證起首露鋒而不回鋒
“在”筆劃可證王羲之楷書用筆皆為 “非回鋒法”的用筆法式
曆代楷書名家用筆分析(二)智永楷書
智 永在中國書法史上可是一位特别重要的人物。這個人稱“永禅師”、高壽上百的陳、隋間名僧,不但為王羲之的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後),更是二王書法體 系的正宗傳人與非凡的傳道者。對于智永的書法,蘇東坡有“永禅師欲存王氏典型,以為百家法祖”的評語,概括了他書法的特色與貢獻。
智永初從當時名家蕭子雲學書,後則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在永欣寺樓閣之中潛心攻書30年,“退筆成冢”,終成為一代國手。智永妙傳家法,隋唐間工書者糜不受 其影響,智果、辨才、虞世南均為智永書法的高足。當時求書者絡續不絕,将其書房門限都踩凹壞,隻能以鐵皮護之。這“退筆冢”與“鐵門限”,遂成為書壇千古 佳話。
智永書法既以前輩書聖為宗,其楷書用筆自然與王羲之一樣同為直接自然的“非回鋒法”,而非時下廣泛流行的“回鋒法”。下面即以智永墨迹本《真草千字文》中的選字,來證明之。
智永墨迹本《真草千字文》選頁
智永《真草千字文》此“永”字與王羲之《蘭亭叙》的“永”如出一途,可作“永字八法”之典型。
第一之點收尾處有毛筆的自然形态,二橫一撇起筆都露鋒,可證點、橫、撇都非“回鋒法”
上二字之中的豎畫大多有明顯露鋒,可證豎劃寫法都非“回鋒法”
此字中的四豎都露鋒,身字二撇都露鋒,可證豎、撇皆不回鋒
矯之長撇因勢而露鋒,手之二橫一按便收,可證撇、橫皆不回鋒
外之一撇一豎皆露鋒而不回鋒
松中三點,皆一按便提而不回鋒
上二字之中的點頗多,皆一按便提而不回鋒
再看上二字之中的點與橫,都不回鋒
上二字之中牽絲更可證明橫與豎都露鋒而不回鋒
細審上二字之中的筆畫,可知“回鋒法”之非
異寫的笑字,豎、橫、點都不回鋒
州字之中的三個點,收尾處都清晰可見露鋒而不回鋒
上二字之中的點,收尾處有毛筆非經“回鋒法”描畫的自然形态。
曆代楷書名家用筆分析(三)歐陽詢楷書
現代學習楷書大都以唐代名家名帖為法;唐代名家名帖又以歐陽詢《九成宮》、顔真卿《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三家三法帖為主。這三家皆以書聖王羲之為宗法,其用筆法其實也與王羲之、與以往傳統一脈相承。
現代學習楷書所流行的“回鋒法”,主要集中在歐陽詢《九成宮》、顔真卿《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三家三法帖之上。下面筆者即對這三大法帖逐一分析,以證明這三家楷書的用筆其實與王羲之、智永的楷書一樣,同為直接自然的“非回鋒法”,而非時下廣泛流行的“回鋒法”。
在圖示分析歐陽詢《九成宮》用筆之前,我們先看一下三個重要的相關的法帖:一、歐陽詢《千字文》(墨迹本);二、歐陽詢《皇甫君碑》;三、歐陽詢兒子歐陽通的《道因法師碑》。
歐陽詢《千字文》為歐氏難得稀有的墨迹之一,一般看作為行楷書體。如以李邕與趙孟钏榇幸恍┬惺椋ㄉ踔潦遣菔椋┬翁目槔綽郏錳形橐燦幸 定的理由。正因為《千字文》是歐陽詢留下的難得的、比較接近楷書的真迹,所以其為推斷與确定歐陽詢楷書用筆的重要依據之一。
《皇甫君碑》與《九成宮》一樣為歐陽詢可靠的碑刻拓本。一般而言,一個書家不可能有二種不同的楷書用筆方法。所以,《皇甫君碑》又是推斷與确定歐陽詢《九成宮》楷書用筆的重要依據與準繩。
晉有“二王”,唐則有“二歐”。“二歐”亦稱“大小歐”,意指歐陽詢父子書法成就之交輝也。史稱歐陽通繼承乃父書風而險峻過之。既是父子一脈相承,用筆自然同理同法,所以《道因法師碑》又是推斷與确定歐陽詢《九成宮》楷書用筆重要的輔助材料。
此為歐陽詢《千字文》為墨迹本,其用筆清楚明白,與王羲之、智永
同為直接自然的“非回鋒法”,而非時下廣泛流行的“回鋒法”。
歐陽詢《千字文》局部放大
歐陽詢《千字文》局部放大
歐陽詢《千字文》局部放大
歐陽詢《千字文》局部放大
歐陽詢《皇甫君碑》
隻要具有一般書法經驗與判斷力的書法愛好者,都能清楚明白該碑用筆與前述
王羲之、智永無二,同為直接自然的“非回鋒法”,而非時下廣泛流行的“回鋒法”。
歐陽詢《皇甫君碑》局部放大
歐陽詢《皇甫君碑》局部放大
歐陽詢《皇甫君碑》局部放大
歐陽通《道因法師碑》
歐陽通為歐陽詢的兒子,書法繼承乃父書風而險峻過之。所以,用筆一禀傳統“非回鋒法”的
《道因法師碑》,又是推斷與确定歐陽詢《九成宮》楷書用筆重要的輔助性材料與旁證。
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局部放大
歐陽通《道因法師碑》局部放大
王羲之《蘭亭叙》中的“永”字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永”字
歐陽詢《九成宮》中的“永”字
從傳統繼承的視角更能判斷三家用筆的一貫性,以及歐陽詢用筆之必然。
歐陽詢《九成宮》
此碑也許是過于著名與摹拓過多的原因,所以字形筆畫難免模糊癰腫,與其所書《千字文》與《皇甫君碑》恍忽異趣。其實隻要了以前例三個字帖作為推斷歐陽詢 《九成宮》用筆的基礎,再細審該碑帖筆劃字形相對清晰可靠者,就不難确認《九成宮》其實同為傳統“非回鋒法”的用筆方法,而決非現代由于錯誤解讀與設定的 “回鋒法”。“回鋒法”使得楷的學習與實驗由本來的快捷異化為現在的緩慢;由本來的簡單異化為現在的複雜;由本來的容易異化為現在的困難。
從此二字比較清晰的點、橫、豎、撇的形态中,不難确認其決非“回鋒法”。
“下”之橫、豎、點的起首明顯露铎
“孟”中子的挑橫與豎畫,都明顯露鋒。
“之”的點、橫、捺首皆露铎。
“必”中三點皆貫氣露鋒,最後一點無回铎迹象。
“甯”之數點可證為“非回鋒法”的用筆方法。
“冕”之二橫可知一按即收,無須回铎。
“元”之二橫與鈎起首皆無回鋒迹象
“我”字用“非回鋒法”習之則活,反之則呆。
“勒”中三橫起首尖痕明顯
“效”點與橫之收筆無回鋒迹象。
“流”字每一筆都能看到順鋒而行之形狀與态勢。
“德”中筆劃起首皆尖,鋒痕明顯。
“斯”字的每一筆都能看到順鋒而行之形狀與态勢,此效果決非“回鋒法”所能表現。
曆代楷書名家用筆分析(四)顔真卿楷書先看 多寶塔碑與勤禮碑 :
自提出楷書的回鋒法完全是對楷書傳統錯誤的解讀而産生的惡果之後,随即便想通過對古代楷書名家用筆作具體的分析,以此來證明楷書傳統的正确方法是非回鋒法式的,而對楷書傳統最難證明的應該是顔真卿的勤禮碑與柳公權的玄秘塔碑了,因為這二個碑某些用筆易讓人覺得需要回鋒,尤其是受到回鋒的誤導之後,所以在今天介紹顔真卿晚年楷書用筆之時,心情有些激動,我的腦海中老出現那麼一句話,見證的時刻到了。
顔真卿最著名的碑刻有二種 一為多寶塔碑,二為勤禮碑,多寶塔碑為顔真卿中年時的代表作,勤禮碑則為顔真卿晚年時的代表作。細審多寶塔碑的用筆可知,該碑用筆與前面介紹的同時期而略早的郭虛已墓志沒有區别,全無回鋒法式的影子,所以說明多寶塔碑為非回鋒法式并不難,因為看圖即知。而要證明勤禮碑亦為傳統一脈相承的正法系統的非回鋒法式,就會困難得多,為什麼呢?因為顔真卿晚年的用等粗壯老辣,筆鋒出入之迹不象中年作品那般清晰明白,加之名碑捶拓過多,損壞嚴重,如果不結合其早年作品,相信晉唐時期書法家中期與晚期的用筆一般沒有大的變化,再細心尋找碑中相對清晰部分的字樣細心觀察,也就難以确認顔真卿晚年楷書的用筆其實與早年作品一樣,沒有超出正法的範疇,如果經過細緻的考察與研究,一定會相信顔真卿決不是傳統正法的背叛者與回鋒法的始作俑者,而是正法的守護人與傳道者。所以,後人将非回鋒式的傳統正法錯誤的解讀為回鋒式的邪法, 與顔真卿以及他晚年時的楷書無關。
說來好玩,最近因指出回鋒法的錯誤及嚴重後果後,曾受到一些書友的質疑,或者不相信衆人皆醉而莊天明卻獨醒,或指出顔真卿與柳公權個别筆劃非回鋒而不成,然而隻要聽過我耐心的解釋,并以筆墨在紙上當面示範實證的。幾乎沒有不信服的,至此方信吾不是估名釣譽,而是真心誠意想解除回铎法的危害,欲讓楷書的學習回到正确的軌道上去,欲讓書法的實驗更有效成功的概率與可能。
下面先看多寶塔碑 再看勤禮碑,千萬不要受先入為主的回鋒法的影響 用自已的眼和心細心地觀察筆鋒的起收之迹,我想不難得出自己正确的結論來
顔真卿 多寶塔碑與勤禮碑
從上列顔真卿多寶塔碑清晰的字樣 不難看清楚用筆的出入之迹 不難明白該碑決非不是回鋒法式
顔真卿 勤禮碑
從上列顔真卿勤禮碑比較清晰的字樣中,不難看分辨其用筆的迹象,不難明白該碑也不是回鋒法式。
再看自書告身真迹 :
上文圖示分析了顔真卿多寶塔碑與勤禮碑的用筆 皆為傳統一脈相承的正法系統的非回鋒法式,今日且來看一看顔真卿楷書自書告身的墨迹,這與勤禮碑幾乎是同一時期所書的,所以将兩者作一比較,更可确定顔真卿用筆的特征,我相信隻要用自已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腦袋去思想的,一定會相信顔真卿決不是傳統正法的背叛者與回鋒法的始作俑者,而是傳統正法的守護人與傳道者。所以,後人将非回鋒式的傳統正法錯誤的解讀為回鋒式的邪法,與顔真卿以及他晚年時的楷書無關。
前天與外地一位書友通電話,我告訴他最近正全力以赴在證明古代楷書大家的用筆皆不回鋒,他問顔真卿和柳公權的楷書回不回鋒,我答曰不回鋒,他聽後吃驚非小,決定先看看我的系列博文,再細心研究後再讨論。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顔真卿楷書自書告身的墨迹,作具體的觀察與分析:
顔真卿楷書自書告身墨迹
充之橫與長撇 筆鋒入處明顯 子之點與橫也是直接落铎即行 無回鋒痕迹
告之撇 豎與橫 少之豎 點與撇 悉無回鋒痕迹
太之橫 撇與點 行之撇與橫 筆鋒入處明顯 并無回鋒痕迹
一之橫 能清楚看到起筆直接 收筆果斷而不回鋒 以之豎與撇 筆鋒入處明顯外露
乎起筆收筆清楚明白 禮之起首的點與橫鋒露外面 最能說明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