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觸“貓屎咖啡”之前,很多人都認為是一種“噱頭”,來吸引消費者的好奇心,并不相信裡面真含有“貓屎”。
然而事實是殘酷的,這種隻在高端場所出現,動辄幾百元一杯的咖啡中,的确名副其實。
“貓屎咖啡”最初起源于印度尼西亞,是由印尼語“Kopi Luwak”翻譯而來,“Luwak”指的是當地一種麝香貓,所以這個稱呼的直譯應該是“麝香貓咖啡”。
麝香貓在吃下成熟的咖啡果後,經過消化系統發酵,咖啡豆會與糞便一起排出。
人們在其中将咖啡豆提取,再經過去皮、晾曬、除臭、烘焙等處理後,就成了“貓屎咖啡豆”。
有人說它醇香濃稠,也有人說它難以下咽,但無論如何,這種堪稱詭異的生産過程,還是颠覆了衆多吃貨的世界觀,真是難為第一個研究它的人了。
但相較之下,那些精明的商家們則更令人欽佩,他們非但沒有回避,還反其道而行之,幹脆直接用它的制作方式,翻譯成了如今這個名号——貓屎咖啡。
這一波操作讓人直呼“内行”。
但不管制作過程怎樣,因為麝香貓隻分布在南亞、東南亞地區,種群數量并不多,而印尼當地的野生麝香貓,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本着“物以稀為貴”的原則,“貓屎咖啡”的價格也始終排在前列,雖然市場上質量參差不齊,但一斤正宗的印尼貓屎咖啡,往往能賣到2000-5000人民币之多。
同時也有很多朋友調侃:這麼金貴的咖啡,我這種窮人可喝不起。
說笑歸說笑,但值得一提的是——最初的“貓屎咖啡”,的确是窮人專屬飲品,與現在的地位有着雲泥之别。
17世紀時,荷蘭人殖民印尼,并壟斷了當地的咖啡種植業,所有的咖啡豆都被運到歐洲,而當地人隻有幹瞪眼的份兒,更别說吃了。
但當地的麝香貓愛偷吃咖啡果,排出的糞便中,經常有未消化完的“咖啡豆”,就被“喝不上咖啡”的印尼人挑揀出去,并加工成了咖啡。
在之後的時間裡,或許是因為“味道獨特”,也或許是“太想喝咖啡”,“貓屎咖啡”逐漸成為了當地特色。
原本被視為“小偷”的麝香貓,也一躍成為“勤勞的咖啡豆生産者”。
但因為野生麝香貓數量有限,有許多人為了牟利,便将麝香貓抓進籠子圈養,隻給其喂食咖啡果,加大“生産量”。
這種單一的飲食,導緻了許多麝香貓消化系統紊亂,最後葬身于鐵籠之中,倒在了生産的路上,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此“殘忍”的生産方式,占據了極大的市場份額。
并且,這種情況始終在持續着,說直白一些,如今優雅、高端的“貓屎咖啡”,背後的殘酷讓人不忍直視。
——輕肥說——
看到這裡,相信您也明白了,“貓屎咖啡”的原材料,确實是“貓屎”,但有極大一部分,并不是麝香貓自願生産的。
我個人認為,抛開利益不談,“貓屎咖啡”存在的意義,實在難以言表,它原本隻不過是社會底層中,貧民匍匐在列強腳下,被迫衍生出來的産物而已。
無論從哪個角度審視,它都無法與“高檔”産生聯系,甚至——還不如一杯白開水來得實在。
·END·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專注美食多年,歡迎關注,帶給您更多精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