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隋文帝還是從《隋唐演義》中認識的,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被自己的親兒子楊廣殺死了。後來慢慢接觸到一些史書,對這個被國外漢學家稱為秦始皇之後的第二個偉大皇帝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也對《隋唐演義》中楊廣所做的弑父、奪權、鸩兄、圖嫂、欺娘、戲妹等壞事感到了懷疑。試圖以史書為線索,抛棄潛意識的個人情緒,按照基本的邏輯思維來揭開隋文帝死亡的原因。
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對于隋文帝的死因都認為死得不正常。《隋書.高祖本紀》雖記載隋文帝在仁壽宮中患病,自知去日不多,召集大臣們并與其握手訣别,三日後就死了,時年六十四歲,仿佛是正常死亡。但卻在《隋書.楊素傳》中加了個情節,隋文帝發現了楊素與太子楊廣關于其死後安排的密信,大怒,同時宣華夫人又告狀說是太子調戲她。隋文帝準備将廢太子楊勇召進宮來安排後事,卻被楊廣知道了。于是楊廣将其掌握的東宮兵士來守衛仁壽宮,抓了與楊勇交好的兵部尚書柳述和黃門侍郎元岩,将隋文帝身邊的太監宮女集中到了其他房間,由手下張衡負責照顧隋文帝。然後隋文帝駕崩了。最後加了一句話”上以此日崩,由是頗有異論“,意思是大家對于隋文帝的死因有不同的看法。而《資治通鑒》直接引用了《隋書》的這句話,從而讓後世更是對隋文帝之死衆說紛纭。
再看看野史是怎麼說的。趙毅的《大業略記》記載了楊素與張衡毒死隋文帝的情節,但其記載楊廣調戲的是隋文帝另一個妃子(蔡夫人),發喪日期記為十八日而不是正史所記的二十一日。唐朝馬總的《通曆》記載了隋文帝病前召集大臣的細節,認為隋文帝是被張衡打死的,“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于外,崩”,仿佛親臨其境一樣。
我又進一步找了隋末至唐初的一些史料,無人記載楊廣弑父的文字。特别是在反隋檄文裡,罵楊廣荒淫無道、殺自己的哥哥和妹妹、納父親的小妾等這樣的醜事,可謂是極力醜化,但偏偏沒有提弑父這一條。可見當時大家對于隋文帝之死,沒有懷疑。
我們從邏輯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先從隋文帝楊堅自已的角度來看,隋文帝是一個極其聰明的人,否則也不會想出六部制和科舉制。同時隋文帝又是一個政治能力極強的人,否則也不會建立隋朝,統一全國,結束長達280年的亂世。這樣一個即聰明對政治權力把控極強的人,怎麼會放松對自已的保護?特别是在訣别大臣後、權力交接之時,更應當是慎之又慎。所以從邏輯角度很容易理解楊素與楊廣之間的通信會落入隋文帝之手的緣故,即當時仁壽宮内遍布了老皇帝的親信和密探。那麼隋文帝會因為這封信而廢太子,改立楊勇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楊素與楊廣之間通信安排隋文帝死後之事雖有背人倫情理,但合乎國家大義,對于政治家隋文帝來說隻是引起不快,而不會進行責罰。如果隋文帝有更換繼承人的想法,其在與大臣告别時就不會讓大家支持太子楊廣了。
為什麼《隋書》中會有柳述與元岩奉命召楊勇進宮的記載呢?這裡不得不明确一下柳述與元岩的身份。這兩個雖然官職不高,但卻是隋文帝的寵臣,還是廢太子楊勇的堅定支持者。即然皇帝沒有召廢太子進宮的意思,做為寵臣在隋文帝去逝而政治對手接班之際,不可能老老實實地等着楊廣上台後被收拾,肯定會利用或是制造一切可能的機會來試圖翻盤,如矯诏等。
再來分析一下宣華夫人被調戲一事。此事明顯不符合邏輯,應當是為了醜化楊廣而臆造的。宣華夫人是前陳皇帝陳叔寶的妹妹,與楊廣早就相識,且楊廣一直在走宣華夫人的門路取樂于隋文帝。也就是說即便是楊廣調戲了宣華夫人,宣華夫人也會考慮到不能得罪即将登位的皇帝而選擇隐忍,畢竟隋朝是延續了突厥人子納父妻的習俗。也就是說,當時宣華夫人應當有主動勾引楊廣的可能,卻不會有企圖揭發楊廣扶楊勇上位的可能。要知道宣華夫人為楊廣在隋文帝面前說了許多好話,是站在楊勇的對立面,如果楊勇即位,宣華很有可能遭到清算。
再分析一下當時的楊廣,隐忍了十多年的清苦生活,為的就是幾天後地登上這皇帝之位,在這樣的時候他會忍不住去調戲父親的妃子,給接位帶來麻煩?即便是傻子也不會這麼做,何況楊廣也不是傻子。有人說當時楊廣是酒後失德,試想一下,在老皇帝即将去世,自己即将登基之時,楊廣要有多少事需要做?這時候怎麼會有時間和心情喝酒呢。何況當時,隋文帝身邊還有兩個對自己不利的寵臣,危機環伺。在争奪太子之位前以及登上太子之位後,楊廣從來沒有好酒的記錄,怎麼會突然改變性情呢?
分析了這麼多,隋文帝死前幾天的真實情況也就呼之欲出了。在與大臣告别後,老皇帝病情越來越重,而此時關于權力交接的鬥争進入了你死我活的白熱化。在柳述與元岩的指示下,楊廣與楊素的密信被送到了隋文帝的面前,意圖做掉太子楊廣。沒有想到,政治鬥争經驗豐富的老皇帝沒有更換繼承人的意思。這時,柳述與元岩隻能铤而走險——矯诏楊勇進宮做最後一搏了,畢竟當年老皇帝楊堅奪取北周大權時就用了這個辦法。沒有想到的是楊廣與楊素在仁壽宮中也有暗子,知道消息後果斷采取了應對措施。對于楊廣将東宮兵馬調至仁壽宮,隋文帝應當是默許的,否則無法解釋這個政治強人對于兵權的把控能力。從邏輯上也可以解釋老皇帝希望國家穩定、政權交接順利、執政理念貫徹一緻的意圖。在楊廣控制住局面後,隋文帝放下了執念,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病死于仁壽宮。
回頭再來看看那些不實的謠言。調戲宣華夫人和弑父明顯是為醜化隋炀帝楊廣而編造的謊言,是為了證明唐朝奪取隋朝政權的正義性和給楊廣谥号”炀“的正确性。至于鸩兄和戲妹明顯是楊廣上位後進行的政治清算,畢竟朝堂内有不少大臣支持廢太子楊勇。而仁壽宮政變失敗者柳述是楊廣的妹夫,當然需要為自已的行動付出代價,唐朝人發揮出戲妹的謠言也不足為奇了。欺娘與圖嫂的說法明顯是站在儒家理學的觀點上進行的批判,如同中國人嘲笑印度人吃飯用手不用筷子一樣好笑。隋朝皇族用的是遊牧民族突厥人的婚姻文化,父兄去世後,兒子或弟弟娶他們的妻子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于楊廣繼位後是否性格大變,荒淫無度,好大喜功,勞民傷财,需要另一篇文章專門研究。但鑒于中國有為前朝修史的傳統,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加入本朝的一些想法,如為了證明取得政權的正義性需要對前朝進行抹黑。所以史書并不是描述的都是發生過的曆史,有好多編造、臆造的故事,需要多方驗證并好好研究其是否符合基本的邏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