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愛吃魚頭”的故事廣為流傳。媽媽并非不吃魚肉,隻是把最好的魚身留給孩子,騙他們說自己愛吃魚頭。
曾經,這個故事是家庭教育中的典例,如今人們對此的觀念卻不一樣了。
01最近,小紅書上一篇筆記走紅了。一位媽媽曬出削芒果的照片,果肉切塊放在盤裡,果核擺在菜闆上,配文稱:“有倆孩子後我吃三個芒果核,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隻配吃芒果核。”
也許她隻是随手一發,也許以為網友會感慨母愛無私,但評論區的畫風,顯然不是這麼回事。
“我不會這樣自我感動,想吃的自己就吃,多買點就行。”
“又不是買不起,非要這麼做,來彰顯母愛無私。”
“媽媽又不低孩子一等,憑啥隻配吃核?”
“如果真吃不起大家都别吃,要吃就一起吃。”
網友們吐槽她是在自我感動,自怨自艾貶低自己,認為自己不應擁有好的東西,用犧牲來成全子女幸福。這是一種非常沉重的愛,往往伴随着壓力和負擔。
02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從艱難歲月裡成長起來的,所以勤儉節約幾乎刻在了他們DNA裡。
有時小e在家裡吃飯時,如果當天飯煮得不多,媽媽就老說“如果你吃我就不吃了”,每每此時,内心總有些不對味。米飯不夠再煮也就等半小時,非常小的問題,也很輕松就能解決,為何要非此即彼,做單項選擇?
故而,看到這位自言隻配吃芒果核的母親,小e也覺得很熟悉——因為中國式母親,常常都在和無私綁定。
把好的東西都留給孩子,這種母愛沉甸甸的。我們當然不能批判高尚的情感,但伴随時代的發展,強調付出的愛,不妨也适當回歸自我。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小時候我媽每次這樣說,我瞬間就不想吃了,覺得很沉重,大家一塊分享着吃多開心。”
當孩子明白,自己的獲得是父母犧牲換來時,伴随年齡增長,他們會感動,但自責、自卑和負疚也會與日俱增;倘若教育不到位,還可能養成孩子自私、吃獨食的心理。
也就是說,小時候多吃的芒果肉,未必是甜頭。
一家人的幸福,并不隻取決于孩子是否幸福,而是父母與孩子的雙向溝通和成長。
03這些年,關于90後當爸媽的調侃,常常紅遍短視頻平台。
當90後為人父母,孩子胡攪蠻纏,那随便你滿地打滾,甚至我也可以一起打滾;當家裡有啥好吃的,爸媽要和娃一起搶着吃……
這些視頻之所以走紅,因為這屆爸媽,和以往的父母畫像太不一樣。
他們沒興趣溺愛孩子,因為他們自己脾氣就很大;他們懶得犧牲,因為他們也喜歡享受生活;他們活得自我主義,孩子反倒變成“在夾縫中求生存”。
這種自我主義的泛濫,并不意味缺乏關懷,而是讓兩代人的關系更加平衡、容易溝通,不像從前那個年代,父母一貫是自上至下地指導孩子該如何去生活。
教育孩子學會感恩,需要父母身體力行地孝敬長輩,而不是對孩子實行“愛的供養”。貧富都有自己的活法,若囊中羞澀,何不坦然告訴孩子賺錢不易,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期盼未來擁有更好的生活呢?
一文引起網友關注後,這位吃芒果核的媽媽也解釋原因,她認為小孩子吃果肉方便,啃芒果核會弄髒地闆和衣裳,她懶得收拾麻煩。
無論如何,各有定論,隻是希望蠟燭型的媽媽們更少一點,自私的媽媽再多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